• 30阅读
  • 0回复

立下愚公志 开发柴达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11-08
第2版()
专栏:

立下愚公志 开发柴达木
本报记者 戴国强 马集琦 肖家保
不久前,记者在青海省柴达木盆地采访。这里,到处呈现一派繁忙的建设景象。一列列满载物资的火车,往来奔驰;贯通盆地的青藏、青新、敦格等6条公路干线上,汽车如穿梭地昼夜运行。戈壁滩上,井架耸立,钻机轰鸣,石油勘探正在加紧进行。锡铁山铅锌矿也全面开工。国营农场和农业、牧业人民公社,正在积极组织规划副食、蔬菜生产基地,为大规模开发柴达木创造条件。
今年7月下旬,胡耀邦同志到柴达木盆地考察,挥笔写下了“立下愚公志,开发柴达木”十个大字。现在,盆地内各族干部、工人和广大农牧民,情绪高昂,正以饱满的热情,为开发柴达木盆地而忘我劳动。
“老柴达木”的心愿
青海石油管理局是柴达木盆地建立最早的企业,从1954年第一批勘探队伍进入盆地,到现在已经30年了。广大石油职工终年奋战在寸草不生的千里戈壁滩上,克服了许多令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找到了15个油田,9个气田。现在,这里正进入全面勘探、加快新油田的开发、筹建中型炼油厂的振兴时期。3,000多名在盆地艰苦奋斗15年以上的“老柴达木”,决心带领一万多名“新柴达木”,继续奋斗,让柴达木放出异彩。
记者访问了油田总地质师顾树松。他是1952年从西北大学石油地质系毕业的,在柴达木盆地已渡过了28个春秋。为了找油,老顾曾迷失方向,在茫茫沙海中渡过了三天两夜,克服重重困难,把身体埋进沙堆里过夜。他在半间帐篷里安家,在油灯下苦读。五十年代,老顾领导的地质队在柴达木盆地创造了最好的成绩。就是在被错划为右派的20年里,4次下放劳动,也没有动摇他在柴达木盆地寻找石油的决心。1978年,他的一篇论文《柴达木跃进一号油田的发现和高产条件》获得了青海省科技论文一等奖。
现在,年过半百的顾树松,身患冠心病等5种疾病,一家人分居三地,曾打算调回内地油田工作。但在党中央开发大西北的战略设想鼓舞下,他决定留下来,为开拓青海贡献出全部的知识和力量。
在青海油田,和顾树松一道进入柴达木盆地的大中专毕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还有73人,他们把青春年华和全部知识都献给了柴达木。1955年从北京地质学校毕业的副总工程师李明在柴达木盆地搞重磁力地质普查已经28年了。当年和他一起来的13个同学都已先后调到内地工作。前年,李明和他的十几位同窗好友在北京聚会,很多人表示愿意帮助他调回内地工作,他说:“我的事业在柴达木。”
克鲁克湖鲤鱼鲜
青海湖的湟鱼,早就闻名遐迩。然而,我们这次到柴达木,却尝到了当地养殖的肉嫩味鲜的淡水鲤鱼和鲫鱼。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州长高尼介绍说:今年整个盆地已有9万多亩淡水湖泊,放养了从江南运来的鲤鱼、鲫鱼、鳊鱼、青鱼、草鱼、鲢鱼、武昌鱼等各种鱼苗3,000多万尾。
柴达木盆地平均海拔高达3,000多米,且又高寒缺氧,在这里居然养起了江南出产的淡水鱼,确是一件新鲜事儿。州长高尼特地带我们去参观了在高原盆地最早放养淡水鱼的克鲁克湖。那里的水产养殖场办公室设在湖滨一座小帐篷里,一位浙江口音的中年人应百才接待了我们。他是1966年从北京大学生物系毕业的研究生,1970年,由中国科学院牧科所“下放”到柴达木来。他说:最初对高原上养殖淡水鱼能否成功,自己并没有把握。但经过几年的摸索,终于搞清了高原养鱼的有利条件、不利因素和适宜不同高度湖泊的不同鱼种。
本来,许多人总以为青藏高原干旱、缺氧、高寒,养殖淡水鱼是不可能的,而应百才的实践证明:高原湖泊水里的含氧量,冬天虽然不如南方,而夏天却超过南方;高原干旱少雨,可是日照足,白天水温高,鱼的采食量大,生长快;夜晚气温低,鱼的消耗也少,利于长膘。
陪同我们一道来渔场的高州长,赞扬应百才为开发柴达木立下了两大功劳:一是为青藏高原淡水湖泊摸索出一条养殖淡水鱼的路子;二是为来柴达木的开拓者,特别是南方人,增加了一种难得的副食品。
“发展副食品生产,建立副食品基地”,是海西州各族人民支援开发柴达木的共同心愿。近两个月来,州的党政机关先后几次派出工作组到盆地各地,研究建立肉、禽、蛋、奶及蔬菜的生产基地问题。中秋节开幕的中共格尔木市委工作会议,重要议题之一也是“如何加快副食品生产,适应全面开发柴达木的需要。”
红花正待绿叶扶
国家安排在青海的7项重点建设工程,有5项在柴达木盆地。解放以来,聚居在盆地的各族干部、群众,都决心为柴达木的开发贡献力量。在海西州,一些蒙古族、藏族的同志回顾说,过去,我们曾主动给地质勘探队伍当向导,提供找矿线索,担任后勤运输工作;现在,多年盼望的全面开发柴达木开始了,我们更要出大力,红花需要绿叶扶啊!
柴达木盆地的少数民族和汉族干部、群众团结战斗,携手并肩,在当地政府领导下,大力发展地方工业企业,从无到有地建起了96个工矿企业,建筑材料、电力、机械加工、汽车修理、皮革皮毛等工业已初具规模,年产值达6,000多万元,为大规模开发柴达木盆地初步奠定了工业基础。
柴达木盆地的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的领导同志,今年曾多次带领工作组深入到格尔木市、冷湖镇和锡铁山矿等重点工程建设地区,了解情况,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工作组和格尔木市政府经过研究,决定减征青海钾肥厂建筑用地费1,000多万元,还主动让出丰富的地下水资源,保证这个厂的生产用水。州人民政府还发动各族人民,创造条件,生产砖、瓦、沙、石、水泥等建筑材料,支援重点工程建设。目前,全州红砖和灰沙砖的生产能力已达1.1亿多块,今年又扩建了3个砖厂。为满足青海钾肥厂第一选矿厂的用电,海西州水电局派出施工队伍,仅用一年时间,就在盐湖上架起了60多公里长的输电线路。州政府听说锡铁山铅锌矿明年用电紧张,又组织施工力量,开始了大柴旦和小柴旦两个电厂的联网工程,保证按时送电。
扩大商业服务网点,为重点工程建设者服务,已成为海西州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目前,盆地一些重点工程建设地区,普遍建立了百货公司、影剧院、副食加工厂、饭店、旅社、照相馆、粮站等服务设施,一条条新兴的商业街已经形成,繁荣昌盛的柴达木正在由理想变成现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