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真挚的爱情 美好的心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11-08
第4版()
专栏:通讯

真挚的爱情 美好的心灵
本报记者 张宝林
在北京市小汤山疗养院,流传着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
这个疗养院有位病员,今年30岁。小伙子1.79米的个头,一头浓发,两只大眼睛,看上去十分健硕,可是熟悉他的病友都知道,他的颅骨上安着一块碗口大的有机玻璃。小伙子名叫郭庆桐,原是北京市双井一商店的会计、共青团的支部副书记。他自1970年参加工作以后,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五年前的一天傍晚,他携带大宗款项回单位时,被歹徒用凶器击中头部,现款被劫走。这个当时已经昏过去的年轻人,稍有清醒便挣扎着爬起来,到附近一家工厂的传达室用电话向本单位报了案。电话刚放下,他就再度昏迷。过了12天,在医生为他作了三次手术,从头部取出碎骨和两磅重的淤血并采取其他急救措施以后,他才苏醒过来。五年来,他3次到小汤山疗养院休养,现在健康状况大大好转了。
每当小郭回忆起往事时,他总要深情地讲起她的妻子孙丽华。小孙是1974年调到小郭所在单位的,是位沉默寡言而又积极上进的姑娘。她爱看书;在全市二商局系统的珠算比赛中获得过第二名;她为人正直、有原则性。在共同的工作中,两个年轻人相爱了。小郭住院时,人们没有让小孙去探视。小郭出院的那一天,她看到了那张变了形的脸,特别是那双呆滞失神的眼睛,她伤心地哭了。
这时,有的同事劝小孙:“反正你俩刚交朋友,干脆吹了吧!”小郭的父母也曾对她的双亲表示:庆桐的伤势很重,即使能活下来,也难免落下严重的后遗症,咱不能耽误丽华的青春。朋友的规劝,亲人的忧虑,使小孙心底泛起层层感情的波澜。她的眼前浮现出一个生龙活虎的小伙子的形象:他工作踏实、学习刻苦,商店里谁碰上什么困难,都会得到他的关心和帮助。现在,他因公负伤,大脑功能受到严重损害,连话都不会说了,这该是多么痛苦的事,我怎么能在这样的时刻丢下他不管呢?自然,他的伤很重,以后的生活会发生很多困难,但正因为有困难,才更需要自己去帮助他克服。想到这一切,她下定决心要同小郭风雨同舟一辈子。
每天中午休息时间和下班以后,孙丽华都要去照料小郭的生活。小郭身子不能动,手不能抬,小孙就坐在床边喂他吃饭、喝水;小郭平时喜欢音乐,小孙就常常给他唱歌。为了使小郭早日恢复说话的功能,小孙同小郭的母亲一起,一遍又一遍地用汉语拼音卡片教他练习发音。平时,“茶杯”、“鸡蛋”、“板凳”这些身边常见的物件也成了她们顺手拈来的教具,小孙的业余时间,几乎都用在小郭身上了。这样过了半年多,小郭终于说出了第一句话。
小郭会说话了,可他的思想顾虑也更多了。才二十多岁,就“废”了,以后的路怎么走啊!他苦闷、怅惘、恼恨,甚至想到过死。小孙看出了这一点。一天,她带来一张报纸,上面登载着几位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身负重伤仍然奋勇杀敌的英雄的事迹。她一字一句地念完了这篇报道,然后,一双明亮的眸子深情地看着小郭。没有说一句话,但是小郭从她的目光里听到了万语千言。
从那以后,小郭以极大的毅力克服困难,战胜病痛。他练习走路,脸上至今留着磕破的伤疤;他重新学习文化,“看图识字”、小学课本,积攒了一大摞。到疗养院后,他更是抓紧时间,早上跑步、练俯卧撑,白天做各种治疗,有空就读报、看书、背诵诗词,还经常背乘法和珠算口诀。有时病友劝他注意休息,他说:“这是小孙留的‘作业’,她还要检查呢!”
1982年新年伊始,这一对有着美好心灵的青年幸福地结合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