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日本科技现代化历史的某些特点——介绍一位日本学者的论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11-09
第5版()
专栏:

日本科技现代化历史的某些特点
——介绍一位日本学者的论述
卢鹤纹 李惠兰
近几年来,西方学术界对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探讨表现了浓厚的兴趣。1978年美国科学院曾邀请各国学者举行座谈会,专门讨论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日本学者中山茂博士以《现代日本发展中的科学技术》为题作了报告,概述了近百年来日本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历史。本文打算扼要介绍该报告的内容,为关心这方面问题的读者提供一点参考。
在明治维新后的初期,曾经发生忽视适应本国的情况、照搬西方技术的倾向,往往造成不良后果,吃过亏,付出过“学费”。例如,那时修筑铁路的企业在经济方面是失败的,在1885年以后才还清了债务。针对这样的情况,福泽谕吉(工业革命的鼓吹者)指出,“我们不应因为他们在财政上的缺点而过分地指责他们。这毕竟是日本学习文化所付出的昂贵学费。”实际上,日本很快摸索到了经验,这就是,选择能够适合于日本条件的技术,利用日本的廉价劳动力,来推进经济的现代化,以与资本集约程度更高的发达国家相竞争。
引进和移植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工作,由什么人来承担呢?日本的实践,可以归纳为三个步骤。首先是造就一批可以成为专业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人才,使他们能够在教育事业和物质建设中担任领导者。其次是提高基础教育水平,大力培养各级科技人员,以便顺利地推广引进的科学技术。最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变革,教育上的差别趋于缩小,现代科学技术因而能在人民当中扩散并生根。
中山博士在说明日本的科技现代化进程时,将日本的科技发展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
一、1868—1885年
这个阶段,主要是集中力量向西方学习,兴办现代教育,培养人才。
从1870年,明治政府中的现代主义者冲破复古派的阻力,建立了第一所现代化的学校,聘请欧美专家任教,学生中学习优秀者送往国外深造。与此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以高薪聘请欧美专家指导日本教育工作和政府企业的政策。当时,法国工程师任职于军队、矿冶企业和船舶修造厂,德国人在学校中教医学和基础科学,美国人充当北海道开发方面的农业专家(在北海道试行美国的大规模耕作法)。至于英国专家,人数更多,分布在很多领域,如在铁路建设中就约有100名英国专家。到1874年外国专家的人数达到高峰,这一年,外国专家的薪金总额达到日本国家财政总支出的2%。
在十九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教育课程,从小学到大学,科学技术内容所占的比重比西方任何国家都高。
这个时期,日本的科学技术重引进而缺乏独立研究,原因之一是官方培养出来的主要的科技人才大多忙于行政和教育工作。因引进西方科学技术而产生的新的职业,在早期,主要由过去的武士及其子弟来担任。帝国工学院早期的毕业生几乎全是武士。二十世纪之前日本的科学技术界,前武士阶级居优势。因此,从发展一开始,日本的现代科学和技术职业就具有浓厚的“武士精神”。这一点与欧洲是大不相同的。在欧洲,科学和技术主要是吸引了来自中产阶级的人们。
二、1886——1914年
大约在1885年前后,明治政府对初期的政策进行了重新估价和调整。其中最有意义的是1885年撤销工部省,很多政府企业转让给私人,出身武士的工程师也随之转移到私人企业部门。1886年,帝国工学院和工部省改组为东京帝国大学,此时刚从外国学习回来的本国科学家取代了大多数过去聘请的外国教师。同年对职业技术学校进行了改组,使之更系统化,以便造就更多的急需的初级和中级工程师。
在这个时期,日本传统的技艺,象木工、渔业,仍然停留在政府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之外;新培养出来的科学技术工作者与传统手艺人互不相干。初期的专利申请情况反映了这种双重结构。日本于1885年颁布专利法,第一批批准的100项专利中,由武士出身的申请者只占17%。这是因为很多武士出身的申请者自报为投资人而不是发明人。而私人部门的发明者申请的专利很多是属于传统技艺中小项目的技术改良。日本于1899年签署了国际工业所有权条例之后,情况才有了变化,许多高水平的工程师开始申请专利权了。外国专利权也逐步进入日本。1899年,外国人拥有约17%的日本专利。到了1905年,日本批准的专利中有25%是给外国人的。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大战以后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日本只有政府的工业实验室,在私人企业需要时给以技术指导。大战期间,欧美国家的科学动员,对日本政府和科学家是一个启发。1917年“理研”(物理和化学研究所)的建立,是日本官方大力资助科学研究以实现国家目标的政策的标志。日本建立“理研”是学习德国的榜样,目的在于解决大学中教学与科研的矛盾(美国的办法是设研究生院)。到了第一次大战之后,私人企业(特别是化学工业)开始建立了自己的全面的工业实验室。这表明,私人部门开始对“发展与研究”重视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政府还采取了以下两项促进科学研究的措施:设立附属于大学的研究所,建立政府研究基金。1917年农林省和商业省创立了创造发明基金。1918年文部省建立了科学研究基金。
为了利用科学研究以增强日本工业的国际竞争能力,1931年,根据科学家的建议,建立了“日本科学促进基金”,主要由政府拨出大量基金。日本政府直接推动科学研究的政策与当时的世界趋势(科学国家化)是一致的,而且日本在这方面比其他大国有过之而无不及,目的在于赶上国际先进水平。
作为机械工业基础的机械工具的制造,长期掌握在中小型私人企业手中,那里很少有大学毕业的工程师任职。这个忽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高质量的机械工具停止进口的时候,暴露了日本技术的弱点。在那以前,自动化的和精密的机械工具一直是从德国和英国进口的。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大战以后
在1939年之后,日本因军事和工业上的需要而加速培养高级科学家和工程师(约三倍于平时),理工科学生破例免除军役。政府在基金和物资方面对科研给予了充分的支持。虽然战时的科学动员失败了,战时的孤立又造成一个中断,但是近来有些学者认为,日本战时在科学方面的努力所积累的成果,可能是战后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源泉之一。
在战后被占领年代,很多战略性研究被置于禁止之列。如两个回旋磁力加速器被抛入了大海,战后科学技术的重要阵地转移到了私人部门。过去没有投入过大量研究经费的日本私人企业,战后提供了相当大份额的科研基金。这一点说明,日本的私人企业已经成长到能够担负起自己的研究事业的程度了。
但是,引进技术的来源总有用尽的时候,到那时日本必须自己进行昂贵的、探索性科学研究。日本政府已经认识到这一点,近年来,日本科学研究的国家预算正在稳步地增长。
中山茂在他的论文中指出:就日本大力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以迅速赶上西方而言,战后日本的经验证实,“拿来”比从事昂贵的基础研究节省费用。当然,这样做需要大量的中等科技人才,而日本是具备这个条件的。
中山茂的文章介绍了日本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经历过他们自己曲折反复的历史过程,以及发展到今天的情况,可供我们参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