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肥田“能手”红花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11-10
第5版()
专栏:草木“百家姓”

肥田“能手”红花草
余垠
“种田两个宝,猪灰红花草。”
“一年红花草,三年田脚好。”
这两句农谚给予红花草的评价,是非常恰如其分的。
红花草是豆科草本植物,喜温暖潮湿气候,长江中下游稻区的农民把它当作主要的冬季绿肥作物。它伴着麦苗给那冬田大地描绘出美丽的画面,待到来年暖暖春日之下,一丛丛紫红色小花开放、一蓬蓬墨绿色鲜草竞长,农民扶犁将它掩青翻入地下,经过水沤发酵,就成了保证水稻茁壮成长的“佳肴”。
享有“鱼米之乡”美称的太湖地区,种植水稻已有几千年历史。时至今日,太湖地区仍是我国重要的水稻产区,水稻亩产已达1,200斤左右。称赞太湖地区的稻米好,谁能想到这里面还有红花草的一份功劳呢?太湖地区的地力历经千年而不衰,种草养地是重要措施之一。太湖地区农民至少在三国时代就懂得栽培利用红花草了,到明、清年间,大面积种植红花草用作冬绿肥已非常普遍。古人靠直接观察,发现红花草可以肥田,在科学发达的今天,红花草的肥田本领得到了科学证实。水稻生长需要的氮、磷、钾,红花草中都有不少,1,000斤红花草鲜草,顶得上17斤硫铵、5斤过磷酸钙和4斤硫酸钾,可以帮助一亩水稻增产50斤。红花草根部还有生产氮素的根瘤,鲜草收割后,留在地里的根系总重量达1,000斤至2,000斤,可积累有机质,增加土壤中的有效氮肥,提高磷肥的利用率。太湖地区每年有20%左右的耕地冬季种红花草,亩产一般达4,000斤—5,000斤,超过万斤的也不少见。太湖地区的实践证明,只要有15%的耕地种植红花草,就可以满足全部稻田所需要的绿肥,红花草真是肥田的“能手”。
如今,红花草南跨五岭,北渡淮河,成了我国广大地区农民深深喜爱的冬季绿肥作物。您要是想查找有关红花草的资料,请别忘了它的学名——紫云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