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南极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11-11
第6版()
专栏:

南极行
本报记者 管彦忠 李志明
二、双重任务
马兰比奥是一个长14公里,宽8公里的小岛,离南极极点还有2,900公里。岛中央的高地长3公里,宽1.2公里,阿根廷空军的考察基地就设在这块高地上。基地的主要建筑是五排桔红色的房子,由一条通道连结起来,从空中看象是一个多写了两竖的“山”字。基地的电台、雷达站、机械仓库、发电车间、飞机库都散布在这块高地上,犹如在洁白的丝绸上绣着几朵鲜艳的红花。我们与基地司令马耶少校的第一次谈话是在食堂里。他看上去40多岁,中等身材,性格开朗,说话声音洪亮,谈话间还爱拍着客人的肩膀开几句玩笑。他向我们介绍说,马兰比奥基地首先担负着进行气象观测等方面科学研究任务。在马耶少校热心陪同下,我们参观了基地的各项设施。
气象中心的房间面积不大,但设备齐全而先进。房子一角的架子上,几件精巧的仪器记录着室外十米处一个观测塔传来的各种数据,用电子显示标明地面的气温、湿度、风力和风向等资料,工作人员按时记录下来。谈话间,窗外西南风卷着雪花飞飞扬扬,几米之外就看不清楚,人们称之为“白风”。此时,室外风声“呜呜”,气温零下20℃,风速每秒钟13米;室内却是另一番天地,温度零上18℃,技术员们只穿毛衣干活。人们介绍说:这里夏天的平均温度为零下1℃至2℃,冬天为零下20℃至22℃,今年记录到的最低气温是零下32℃,尽管如此,比起南极大陆内地,气温要高得多呢。这里的低温加上平均时速80公里的寒风,在野外人体感觉到的实际温度比仪表标明的记录要低得多。墙上挂着一张绿、黄、红三色的表格,绿色表示允许外出工作的温度,黄色表示有冻伤的危险,而红色是严禁外出的温度。如果气温是零下25℃,风速是每小时56公里,那在野外人体感到的实际温度就是零下57℃。在这种情况下,身体外露的部分一分钟之内就会冻僵。因此在基地通道的墙上就贴有这样的“永久性命令”。气象中心每天放两次气球,气球下方吊着仪器,在不同高度把气温、湿度、风力等数据不断发回。
气象中心昼夜值班,工作十分辛苦。中心的负责人说,研究南极气象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不仅为当前考察工作和未来的开发工作服务,而且要通过它进一步研究这块冰冻的大陆对整个地球的温度变化、海水流动及大气层变化的影响。难怪人们常把南极称为“气象工厂”。
马兰比奥基地还担负着对阿根廷在南极的其他基地提供后勤支援的任务。大力神飞机可以全年在这里着陆,一批批考察工作需要的物资不断运来,然后再从这里用装有雪橇的小飞机转往别的基地,夏天也可用直升飞机转运。此外,人员往来、邮件传递,以至伤病员接送等工作也都由马兰比奥基地承担。在我们逗留的三天里每天都见到大力神飞机进出基地。对于远离家乡和亲人的基地工作人员来说,大力神飞机如同传书的鸿雁,格外受到热情的欢迎。 (待续)
(附图片)
马兰比奥基地的卫星天线。
本报记者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