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年楚河畔青稞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11-12
第2版()
专栏:

年楚河畔青稞香
本报记者 陈明星
在西藏高原,今年是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年。许多地方湖塘干涸,江河断流。可是,年楚河两岸呈现一派丰收景象。一群群藏族农民,喜气盈盈,收打、碾磨青稞,到处散发着青稞的馨香。
年楚河是雅鲁藏布江的重要支流,流经康马、江孜、白朗、日喀则4个县,于日喀则古城汇入雅鲁藏布江。流域面积近1.2万平方公里,河道全长近200公里,耕地34万亩,宜耕荒地13.8万亩。过去,它是一条“害河”。汛期来临,恰似脱缰野马,肆意纵横,不知冲毁了多少田园、村庄,不知有多少人逃荒讨饭,流落他乡。党和政府十分关怀这里的藏族人民,从1963年开始,每年拨款100万元,抗洪救灾,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1978年春,日喀则地区成立了治理年楚河工程指挥部,世界屋脊上改造山河的伟大斗争,揭开了序幕。
千军万马齐上阵,艰苦奋斗治理年楚河。工地上搭起了帐篷,垒起了土灶。人们清理河床,修堤岸,挖坝基,运石砌堤,架桥筑路,不分白天黑夜,不管严寒酷暑。副指挥长、地区农牧局副局长白玛,常常哪里工程艰巨,哪里困难最大,他就出现在哪里,给大家做出了榜样。经过三年多时间的奋战,1981年胜利完成了第一期工程。修成主河道108.5公里,新架公路桥4座,扩大耕地5万亩。可灌溉面积达到30万亩,其中稳产保收面积达23万亩。在主河道两岸修建起两条公路,造林2.3万亩,相当于解放以来造林保存面积的三分之二。
昔日的“害河”,今天在人民手中变成了“益河”。近三年来,尽管年年遇到不同程度的旱情,还增产粮食9,400万斤。位于年楚河两岸江孜县的20个公社107个生产队的7万亩地,已基本上实现旱涝保收,连年增产,去年粮食总产比1979年增长八成。今年在特大干旱下,这107个生产队仍普遍丰收,预计可增产粮食150万斤。
改造年楚河,以江孜、日喀则、白朗三县受益最大。1982年与1979年相比,三县社员人均收入分别从127元、159元和134元,提高到370元、302元和257元;人均口粮从500多斤增加到800多斤。去冬今春,藏族群众治理年楚河又取得了新的成果,扩大灌溉面积1.3万亩,增加旱涝保收面积1万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