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墨脱——一座“自然博物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11-12
第2版()
专栏:

墨脱——一座“自然博物馆”
本报记者 许 群
提起西藏高原,人们往往会同高寒、荒漠和冰雪等联系起来。其实,藏南、藏东南许多地方,林木葱茏,四季如春,风景秀丽。被人誉作“西藏的西双版纳”的墨脱,就是其中之一。
墨脱县,位于西藏东南部,喜马拉雅山南坡,面积四万多平方公里,年降雨量在2,800毫米左右,年平均气温在摄氏20度以上。由于特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在不到40公里的水平距离内,从海拔600米左右的幽深河谷,到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山雪岭,垂直分布着热带至寒带八个自然植被带,几乎包括了从南亚到西伯利亚的所有代表性植被类型。迄今,在墨脱已发现三千多种植物。许多植物,在其他地方是草本,在这里竟长成高大的木本。有些名贵的树木,在祖国其他地方已濒于绝迹,在这里却大量生长着。
在墨脱的莽莽原始森林中,活跃着小熊猫、孟加拉虎、长尾灰叶猴、犀鸟、红腹雉鸡等一、二类保护动物。1980年国家颁布的西藏重点保护的20种珍稀植物和26种珍贵动物,在这里占一半以上。因此有些中外科学家把墨脱誉为“自然博物馆”。
居住在墨脱的门巴、珞巴和藏族人民,除种植稻子、玉米、青稞、鸡爪谷等粮食作物,还生产辣椒、棉花、香蕉等。他们用芭蕉叶编席、作垫、盖屋,用竹子编织各种手工艺品。近几年来,墨脱人民生活发生的变化更快,1982年人均粮食已达800多斤,人均收入近200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