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文学期刊要正确反映当代生活 《当代》杂志重视社会效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11-12
第3版()
专栏:

文学期刊要正确反映当代生活
《当代》杂志重视社会效果
本报讯 记者孟晓云报道: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型文学期刊《当代》,坚持严肃的办刊方针,把发表正确反映当代生活的新创作放在重要地位。
《当代》自1979年6月创刊以来,它发表的作品,绝大部分具有比较强烈的时代气息,吸引着广大读者,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果。《当代》本着对社会、对读者负责的精神,比较注意作品政治思想和艺术格调的严肃性,所发作品既不回避和掩盖生活中实际存在的矛盾,又不片面地夸大生活中的阴暗面;在反映光明面和阴暗面的斗争中,展示我们时代的发展趋向,使作品符合党和人民的要求,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并使读者从中领略到高尚的道德情操,获得健康的优美的艺术享受。反映体制改革的作品如《热流》、《跋涉者》、《厂长今年二十六》、《这里通向世界》、《改革者》、《励精图治》等,以及以振兴中华为主题的《中国姑娘》、《国土·民族·士兵》、《啊,龙》等报告文学都在读者中引起强烈的反响。
编辑部在日常编辑工作中,严肃审慎地判断稿件的基本倾向,在原则问题上力求做到绝不含糊。来稿中有些作品,常夹杂有作者或人物对现实社会政治问题的议论,其中有的失之偏颇。对此,编辑总要与作者商量,共同修改。对那些创作倾向不好或有严重缺陷的作品,不论其作者是谁,坚持原则,予以退稿。如一篇作者自称“实话文学”的作品,编辑部严格把关,认为这部作品披露个人阴私,内容不健康,格调不高,将稿退还。
《当代》编辑部注意发现、扶植和培养文学新人,每期必发新人的新作。优秀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耿耿难眠》、《无名小卒》、《有意无意之间》,短篇小说《能媳妇》、《姐姐》、《心祭》,都是新作者的作品,有的是处女作。创刊四年多来,发表新作者的作品占总数的一半。这些文学新人大多生活在基层,有的本人就是农民、工人、职员或大学生,对时代脉搏和群众情绪感受较深,他们的作品往往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新鲜感。但是,他们之中不少人在政治上和艺术上还不够成熟。为了帮助这些青年作者的成长,编辑部通过书信、电话、面谈等多种形式帮助他们修改作品。
《当代》编辑部把办好刊物当作党的一项文学事业来做。他们既尊重有影响的老中青作家,更注意眼睛向下,广泛团结无名作者。他们努力抵制不正之风,不事先许愿,不搞高稿酬。选稿也不论亲疏远近,就是有名的作者,也要先看了稿子再说话,如作品中有不妥之处,总要提出意见,商量修改。蒋子龙同志的中篇小说《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初稿,主要人物处理上有些弱点,有的段落关于政治思想工作的议论欠妥,编辑专程到天津去拜访他,诚恳地提出修改建议,他欣然同意。作品修改发表后,获得全国1981—1982年优秀中篇小说奖。
《当代》编辑部的同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本刊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发表的有些作品在政治上把关还不够严格,有些作品艺术水平较差。我们今后要加强党的二中全会文件的学习,努力改进工作,提高刊物的质量,为读者提供更好的精神食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