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好企业组织结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11-14
第1版()
专栏:社论

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好企业组织结构
贯彻执行国民经济调整的方针以来,全国已经关停并转了一批原材料和能源消耗高、产品质量低、重复生产和长期亏损的企业,同时组织一批企业参加各种专业公司、总厂或经济联合体。事实证明,这种办法可以提高企业专业化生产的水平,可以促进一部分企业向组织结构合理化的方向发展。但是,企业调整工作只能说是刚刚起步,有些地区和行业的调整工作还没有进行,大多数企业仍是“大而全”、“小而全”,专业化程度很低,造成了生产上极大浪费。这种状况,必须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搞好企业调整来改变。
当前,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是:某些部门或地区从局部利益出发,见到产品销路好、纳税少、赚钱多,就不顾国家计划盲目建厂,甚至置全国已经组织定点生产的企业于不顾,花费大量资金重复建设新厂,结果使一些产品的生产规模失去控制,生产能力超过社会需要。以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的生产厂为例,国家定点的自行车厂为57个,目前实有140个;定点的手表厂46个,实有77个;定点的缝纫机厂63个,实有167个。这些沿用比较落后的设备和工艺建设起来的计划外工厂,投产后缺乏竞争能力,产品无销路,有的只好靠贷款度日,有的则被迫停产,造成整个社会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计划外建起来的锦州自行车厂,因产品质次价高而不得不停产,1,000多万元的建厂投资被浪费掉了。
还有些地区以发挥优势为名,利用当地出产的原料,办起许多小烟厂、小酒厂、小纺织厂、小糖厂、小罐头厂等。这些因陋就简办起来的企业,由于先天不足,技术落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高,加上管理水平低,实质上就是用优质原材料生产劣质产品。而不少设备和技术先进的大厂,却因原料不足而处于半饥半饱的状态。这种以劣挤优的作法,从整个社会的效益来衡量,是很不划算的。如果我们再不下决心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不认真按照专业化协作的办法组织生产,那么,微观上辛辛苦苦地挣得的一些效益,就会被这种宏观经济不合理的状况造成的浪费冲消了。
我们应当以求宏观经济的最大效益为出发点,用改革的精神,从现在起,就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对那些从全国看生产能力已经超过社会需要,本厂生产又过不了关,产品没有销路的企业,或者与先进企业争能源、争原材料、争运输能力,以劣挤优的企业,要横下一条心,果断地执行关停并转的方针,腾出原材料和能源给先进企业去生产。吉林省从去年8月起,着手对12个行业的567个企业实行定点生产,定点334户,淘汰了233户。对定点企业实行定品种、规模、人员、技术经济指标,到期达不到目标的,要撤销定点。这项措施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我们要把实行专业化协作列入企业调整的重要内容,打破部门所有制,才能发挥社会主义经济的优越性。应该从经济区和中心城市着手,以生产名牌产品或最终产品的骨干企业为龙头,按照经济合理的原则,进行规划、改组、联合,逐步实行专业化协作。马克思说过,即便是“简单的协作,也可以生出伟大的结果来”。天津无线电联合公司由于组织专业化协作生产,有计划地集中使用技术力量,促进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从而大大提高经济效益的经验,证明了马克思这一论断是十分正确的。在组织企业化公司和专业化协作时,对原来的企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都要进行认真的调整和整顿,而不能简单地把赚钱企业同亏损企业圈在一起,让亏损企业“吃大户”,那样做就会降低全社会的经济效益。各省在抓企业调整和改革时,要注意抓好省内各中心城市的协调工作,避免各城市发展自己的“小而全”企业,出现新的矛盾。在调整企业组织结构中,必然会影响到一些地区、部门和企业的经济利益,这些单位的干部和职工,应该放眼全局,审时度势,以局部利益服从国家利益。
在对现有企业进行调整的同时,有关综合经济部门应该抓全国的行业管理,做好统筹规划,搞好宏观经济决策,完善各项经济政策。对国家需要发展的产品和有发展前途的企业,国家应从税收、银行贷款和产品价格等方面给以优惠,并优先供应原材料和能源;对产品供过于求的,或者生产、技术落后的企业则加以限制。各经济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本行业发展和企业建设的指导,研究制订技术政策、技术装备政策,各类企业的合理规模,各种标准、目标成本等等,不符合规定标准的不许兴建。采取上述办法,可以防止一些地区和部门钻价格、税收不尽合理的空子,纷纷兴办那些规模小、耗能高、技术简单的加工工业。总之,行业的调整和整顿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因此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严格对扩大生产能力和增建新厂点的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不能动工兴建;对不经批准,擅自进行建设,给国家和集体造成重大损失者,要追究责任,给有关人员以纪律处分和经济制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