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塘桥镇巨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11-14
第2版()
专栏:

塘桥镇巨变
新华社记者 周强 新华社通讯员 沈石声
内容提要:苏南农村正在发生巨变。随着社队工业的发展,出现了一大批新型集镇。塘桥镇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变了单一的农业经济,五业兴旺,人民收入增加,生活改善。塘桥已从消费型、乡村型的小集镇,变成了生产型、工业型的小城镇;商品交流的范围扩大到许多个大城市,活动内容从简单的输入工业品、输出农副产品扩大到输入社队工业所需要的原料和燃料,输出各类工业品;城乡之间已由物质产品的交换,发展到科学技术上的联结;安排了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将涌向城市的人吸引过来,城乡差别正在逐步缩小。
最近,记者在苏南农村采访,得到一个深刻的印象,就是锦绣江南正在发生巨变。公路两旁,常常叫人分不清哪儿是农村,哪儿是城镇。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各县都出现了一大批新型的集镇。这些集镇正在成为联系农村和城市的枢纽,为缩小城乡差别作出贡献。沙洲县塘桥镇就是其中的一个。
塘桥镇始建于元朝末年。这儿濒临长江渡口,历来是四乡农副产品的集散地。七十年代中期,这个镇所在公社只有一两家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工厂,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社就办起了以轻纺为主体包括建材、电子、机械、化工等行业的96家工厂。去年全社工业产值达到6,600多万元,占农副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社队工业的发展,使这个公社迅速富裕起来。从新中国成立到三中全会前的1978年,三十年中农副工业累计总产值是1.5亿元,而1979年到1982年的四年累计却达到了2.2亿元。
记者看到,这里现在已成为一个新型、繁华的集镇。一条全长1,300多米的宽阔马路横贯东西,两旁梧桐成荫,百货商店、食品店、旅馆、医院、邮电所、文化中心、新华书店、工业公司门市部等大楼一幢接着一幢。街道两头和集镇四周厂房密集。别墅式的民用住宅到处可见。去年,外国驻华使节参观团路过这里时,罗马尼亚大使兴致勃勃地询问:“这儿是什么城市?”我方陪同人员回答:“是个人民公社所在地。”这位大使不禁赞叹道:“哦,原来是公社城!”
在采访中,这个新型城镇以其突出的特点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基本上从一个消费型、乡村型的小集镇,变成了生产型、工业型的小城镇。过去,塘桥镇的经济活动和城乡交流主要反映在每年数百万元商业营业中,镇上的设施也局限于饭店、旅社、茶馆、书场等一些消费性的项目。农民上镇,大多是来出售农副产品和购买所需用品。现在,全公社24家社办厂,就有21家建在镇上,队办厂中也有十多家办在镇上。去年,全镇的工业产值已达4,928万元,今年1到9月份为5,123万元,分别占全公社工业总产值的74%和75%。
城乡交流的活动范围和内容,已经有了新的扩充和发展。以前,塘桥镇的主要作用是把城市的工业品销往农村,同时把农副产品销往城市。因此,它所联系的城市也只限于苏州地区和沪宁线上的一些大中城市。如今,从城市来的,不仅是工业品,更多的是社队工业所需要的原料和燃料;从塘桥销往城市的,也不仅是农副产品,而更多的是以轻纺产品为主的各类工业品了。
城乡之间已由物质产品的交换,发展到科学技术上的支援。在塘桥镇的21家社办厂中,已有一半以上的企业与大中专院校、科研单位、大型厂矿建立起各种形式的技术协作关系。各厂还派出一批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年轻的技术骨干,到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参加学习和接受培训。
社队工业的发展,使塘桥镇吸收了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也将涌向城市的人吸引过来,城乡差别正在缩小。解放初期,塘桥镇只有居民1,000多人,以后逐年增加。现在,塘桥公社社队工业职工总数已有8,700多人,占全社劳动力总数的60%。其中有4,400多人就在塘桥镇上的社队工厂工作。去年,塘桥社员的分配达到260多元,比1978年翻了一番。社队工业职工平均年收入700多元,已接近城市工厂企业职工的中等收入水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