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杰作——全国烹饪名师技术表演鉴定会侧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11-14
第5版()
专栏:

杰作
——全国烹饪名师技术表演鉴定会侧记
本报记者 邱原 张玉书
秋末冬初的北京,菊花盛开,黄栌似火。80多位身着白色工作服的人,兴高采烈地走进人民大会堂。他们是医生、护士?还是化验人员?全都不是。他们是参加全国烹饪名师技术表演鉴定会的厨师、点心师和冷盘制作师。往日,他们用巧手在厨房里制作出一盘盘名馔佳肴,自己很少在宴席上露面;而今,他们走上前台,将精湛的技艺向人们展示。
大会堂的厨房里一派红火景象。这里,轻烟袅袅,香气氤氲;那里,案板上刀光闪闪,炉灶口窜出火苗,锅铲在炒勺里跳动,发出清脆的乐音;再看那边,悄无声响,各色面团在一双双巧手中,幻化成各种奇异的图案……
上海厅变成了“阅卷场”,“考卷”便是一盘又一盘名馔佳肴。来了,“叉烧奶猪”!来了,“碧绿麒麟鱼”!来了,“双燕迎春”大拼盘!观众们目不暇接,不时发出“啧啧”赞叹;老练的评委们则将喜悦藏在心底,严肃认真地品尝着,掂量着……
我国的烹饪历史悠久。据专家们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炊具;先秦时,已有了烹饪经验的记载。在这次大会上,厨师们不但表演了流传已久的各种名菜的制作技术,还把一度失传的古代菜肴端上了席面。西安市烹饪研究所的同志们从唐代诗词、小说、随笔中搜集到不少烹饪资料,在此基础上,同老厨师合作,制成了30多种仿唐菜。这次,他们派庞学德师傅为代表,进京献艺。“八景宴”将“长安八景”浓缩在几个盘子上,味鲜形美。“遍地锦装鳖”将羊脂、甲鱼、鸭蛋脂这些带有膻、腥味的东西烩为一炉,竟变得那般鲜香!山东的厨师带来了他们那里的“孔府菜”。孔子是“食不厌精”的,孔府菜对鲁菜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油泼豆莛”是孔府家常菜,味道清香爽口,做起来又相当简单,将豆芽菜掐头去尾,用热油泼熟即成。这种独特的制作方法给观众以启示。
我国菜肴向以“八大菜系”著称。在这次大会上,川菜的“二曾”(曾国华和曾其昌)大显了身手。曾国华师傅年逾古稀,制作川菜已有五十八年历史。俗话说:“川戏的腔,川菜的汤。”老曾师傅做菜时特别重视汤的功效,能做出几十种各具风味的汤,使人叹为观止。在制作“家常海参”时,他先用汤煨好海参,再下锅,从而使这道菜鲜香奇特。曾其昌师傅制作的家常味、鱼香味、豆瓣味、怪味等传统川菜,味美价廉。
闽菜“双强”(强木根和强曲曲)是引人注目的另一对人物。他们是堂兄弟,哥哥擅长刀工,弟弟精通操勺,二人配合默契,烹制出“荷包鱼翅”、“包心鱼”等闽味名菜,受到观众的称赞。湘菜名师王墨泉,在发展湘菜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搜集和研读了全国20多种菜谱,仔细观察了千姿百态的菊花,终于用肉质细白的桂鱼,做出了一道形似菊花的风味菜——“双味龙凤菊”,受到宾客的赞美。
在这次鉴定会上,后生们的精湛技艺,赢得了人们的好评。天津市桃李园饭庄28岁的白案厨师蒋文杰,是参加此次盛会最年轻的一位。他学习白案技艺方三载,已能制作几十种面点。一团白面,经他双手连抻带抛,不多一会儿,就成了8,192根细如银须的面条,根根不断,皆有弹性,放入锅内,用热油炸透,再撒上桂花白糖,就成了雪花龙须面。宁夏来的几位厨师,个个都不到“而立之年”。他们集体创作的大拼盘“六盘春晓”,展现了宁夏的旖旎风光。他们制作的宁夏风味菜,也别具特色。
宴会厅里,几排长桌组成了展台,经鉴定后的菜肴源源不断地送到这里,供人们观摩、欣赏。一时间,菜肴排成几条“长龙”,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这真是艺术杰作!”一位参观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是啊,这的确是杰作,是祖国的瑰宝。在我们辽阔的国土上,有多少从事烹饪的同志,为丰富人民生活,正默默地创造着杰作!
(附图片)
在全国烹饪名师技术表演鉴定会上,广东省厨师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厨房献技,受到观众们的热情称赞。
本报记者 杨绍明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