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聪明人的几件“傻”事——记北空航空工程部科技人员二三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11-15
第3版()
专栏:

聪明人的几件“傻”事
——记北空航空工程部科技人员二三事
北京部队空军航空工程部,多年来政治思想工作做得好,科技人员自觉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袭,不图个人名利,不搞同志之间的技术封锁,单位内部及与外单位之间密切协作,讲究共产主义的科研道德,出现了一些感人的事迹。这里介绍的是发生在他们中的几件“傻”事——
胡世华写出一篇好论文却不署自己的名字
高级工程师胡世华,是中国航空学会维修专业委员会可靠性学组成员、北京航空学会理事。
今年8月,空军召开了飞机维修科技会议,提出了飞机维修手段改革的新任务。空军部队各单位的科技人员,深知实现飞机维修技术现代化的紧迫性,一个个闻风而动,跃跃欲试。但要进行技术革新,并非易事。在这时机发表一篇这方面的论文,是会在同行中一举成名的。53岁的胡世华,从事三十多年的科技工作。前些年,他为了探索出飞机各部件在不同季节、不同气候等条件下发生故障的规律,住进机场,经常观察、做记录至深夜,收集了大量的极为难得的第一手资料,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看到眼下急需飞机维修手段改革方面的学术论文,决心在这方面狠下苦工,把自己几十年掌握的有关资料、反复验证所得出的结论整理出来。他经过半个多月的努力,写出了一篇很有见地的论文《飞机维修手段改革情况和设想》。
这时,有人说著书立说是个人扬名的好时机,胡世华的这篇论文一打出去,名气就更大了。但是,胡世华不这样认为。他想,此论文虽然是自己编写的,也花了不少精力,但里面有些东西是根据别人的经验总结出来的,自己只不过把大家的科学成果整理一下,这个成绩,应当归于集体。他征得领导同意,署了“北空航空工程部”的名,不久在《航空维修科技》杂志上发表了。论文中介绍的飞机维修改革的新动态和一些独到的见解,对同行们很有启发,受到了空军科技界的好评。
李滨把快到手的成果端给了别人
李滨原是科技训练科科长,新近刚刚提升为驻某军工厂总军代表。
前一个时期,他从事夜间红外线瞄准仪的技术革新。他一心想设计出比较现代化的装置,每天加班加点地钻研、试验,还不辞劳苦,到几百里外的有关单位去搞调研。经过半年多日日夜夜的倾心钻研,完成了这项技术革新的设计和全部革新方案。
正当李滨在现有的成果上更进一步努力时,另一个重大科研项目急需他去攻关。他二话没说,愉快地服从了组织安排。临走前,他把自己煞费苦心地钻研而得出的全套资料、图纸等毫无保留地移交给别人。时隔不久,这项革新就搞成功了。
这个时候,有人对李滨说:“技术革新难就难在科学合理的方案,你把快到手的成果,象快煮成熟饭的米连锅一起端给了别人,真可惜!”李滨只是一笑,没有半点悔意,他心里想的是国防科技的加速发展和部队作战的急需,而不是自己的名和利。
把最新技术成果资料提供给兄弟单位
Ⅰ型飞机拦阻网,是北空航空工程部的科研成果,它填补了国内的空白,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
为了搞出这项重大的科研成果,他们先后做了上百次的安全模拟试验,攻破了数不清的难关,整整苦干了13个春秋。在它刚刚研制成功,国家航空产品定型委员会对这项科研成果还没定论、评奖之时,有两个也在研制飞机拦阻网的科研单位,派人来取经,要一套这方面的资料。
搞科研的人都知道,无论谁搞出一项成果,如果没经上级有关技术部门做鉴定,那就得不到发明权。往往有一些单位在科研成果刚问世时,对图纸和设计资料守口如瓶,不肯“亮”出去。北空航空工程部的科技人员却热心地向前来取经的同志提供出全套图纸和设计资料,并把里面各种数据的来龙去脉,各种计算、设计方法一一传授给他们。
有的单位知道他们这样“没心眼”,感到有些“傻”。而这个工程部的同志说得好:“在我们国家里,内部、外部的科技人员,只是岗位的不同,但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只要能加快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步伐,我们甘当‘铺路石’”。蔡建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