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向大地要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11-15
第6版()
专栏:博茨瓦纳通讯

向大地要水
本报记者 马世琨 鲍世绍
早就听非洲朋友说:“到过博茨瓦纳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水的珍贵,体会到水对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的重要作用”。记者对这个非洲内陆国家进行短暂访问后,对这一说法有了较深的理解。
在哈博罗内一下飞机,黑、白、淡蓝三色相间的博茨瓦纳国旗便呈现眼前。博茨瓦纳朋友向我们介绍说,黑白两色代表黑人和白人,淡蓝色是雨水的象征,也是这个国家生命的源泉。我们还看到,博茨瓦纳国徽图案上绘有一条波状蓝色带子,上写“普拉”一词,意即“水”。博茨瓦纳人彼此见面时用“普拉”问好,表示互相祝贺“风调雨顺,庄稼丰收”。博茨瓦纳的货币也叫“普拉”,也许,这是形容水跟钱一样贵重的意思吧。
常言道,物以稀为贵。在博茨瓦纳人民心中,水之所以具有如此突出的地位,是因为它在这个国家中实在是太缺乏了。这里全年很少下雨,国土的三分之一以上覆盖着卡拉哈里沙漠。我们在横越该国大半个国土的旅行中,多次越过桥梁,看到桥上写有某某河字样的标牌,其实那不过是一条条干沟,是多年不遇的洪水留下的痕迹。由于缺水,原野上只能稀稀疏疏地长些耐旱的灌木。因此有人编了个顺口溜:“有河没有水,有树不成材”。大自然,对于博茨瓦纳确实是太严酷了!
生活在这块干旱土地上的博茨瓦纳人民是勤劳、勇敢的。他们没有坐待大自然的恩赐,而是进行了顽强的斗争。他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总结出在这块土地上干旱的周期性规律:一般十年为一周期,其中两三年雨水较充沛,三、四年小旱,二三年大旱。根据这个规律,博茨瓦纳人民采取各种相应的措施积极抗旱,向大地要水,力争减轻旱情。
博茨瓦纳政府也一直把解决人民饮水和农牧业用水问题列为首要任务。在对全国水源进行普遍勘测的基础上,制定了确实可行的全面水利规划。十多年来,已在首都哈博罗内以及其它城镇附近修筑和扩建了4个水库,解决了这些城镇及附近农村的供水问题。
为了战胜旱灾,博茨瓦纳政府还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农村打井。这是相当艰巨的任务。因为有些地方打到500米深度仍滴水不见,有的地方没有淡水水源,打出来的水既不能饮用也不能浇田,尽管如此,博茨瓦纳在这方面取得的成效还是显著的。目前在全国已有190个村子得到了饮水供应。数十万祖祖辈辈要到几公里外的水坑挑水喝的农牧民,如今不必为喝水问题发愁了。博茨瓦纳政府还制定了每年为45个村庄解决吃水问题的计划,争取尽早达到“人人都能喝上井水”的宏大目标。
博茨瓦纳在兴修水利方面作出的努力,增强了抵抗干旱的能力。全国矿业资源和水利部长契埃佩告诉记者:六十年代初,严重的干旱使博茨瓦纳三分之一的牛死于干渴,全国五分之一的人口靠救济过活,更多的人则为找水疲于奔命。今年的旱情比那年严重,虽然也造成了一些牲畜死亡和农业减产,但经济损失要比那次小得多。说到这里,他加重语气说:“如果在独立前碰上这样持续三年的干旱,那就会尸横遍野,后果很难想象了!”
是的,正是由于在解决“水”的问题上作了巨大的努力和取得可喜的成就,大旱之年,我们在博茨瓦纳的土地上依然听到笑声。
(附图片)
博茨瓦纳肉类公司牛皮加工厂的污水化学处理池。牛皮加工厂的污水,经过化学处理,送入污水处理站进行生物处理,过滤、沉淀后,便可用于灌溉。新华社记者 戈春江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