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林(草)——牧——粮”——发展内蒙古粮食生产的有效途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11-17
第5版()
专栏:农村调查

“林(草)——牧——粮”
——发展内蒙古粮食生产的有效途径
田聪明
自从去年内蒙古自治区提出实行“以牧为主”的生产建设方针以来,各方面有些不同看法,争论的焦点是粮食问题怎么解决。全区1,900多万人口,近三分之一吃商品粮;在农业人口中又有20%左右常年靠返销粮过日子。这确实是个实际问题。前些日子,我随自治区的负责同志到伊克昭盟,就如何解决粮食问题,作了重点了解和探讨,下面记述的就是我们了解的情况及看法。
目前,伊克昭盟吃供应粮的状况仍在继续,不过我们也看到和听到一些由吃供应粮变为交售商品粮的典型,很受启发。我们头一站是到了准格尔旗海子塔公社,党委书记吕世光同志说,他们今年抓了三件大事,头一件就是种树种草三万亩。这个公社不到7,000人,一年人均种树种草4亩多,与他们的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相当。这个公社是丘陵沟壑山区,过去长期吃供应粮,后来索性腾出部分土地和劳力种树种草,现在林草占到全社总面积的40%左右。种树种草带动了畜牧业,林(草)、牧又带动了粮食生产。这个公社近几年除三项(口粮、饲料、种子)用粮自给外,还平均每年向国家交售商品粮90多万斤。
在伊克昭盟的西部,我们又访问了伊金霍洛旗新街公社乌兰陶勒盖大队。这个队地处毛乌素沙漠。据这里的老人讲,从他们记事时起就是年年忙于种庄稼,搞粮食,合作化后全队七八百口人,耕地面积扩大到上万亩,但还是缺粮吃,进入七十年代,特别是1974年以来,他们逐步把耕地压缩了三分之二,腾出人力、畜力和土地,用过去种庄稼的劲头种树种草,发展畜牧业,并打了18眼大口井,建设了1,000多亩水浇地。到去年为止,全大队1,000来口人,人均有林(草)20多亩,牲畜(不包括猪)5头(只)多。近五年平均粮食总产比1974年增加了20几万斤,成了“贡献户”。
象这样的典型在我区各地都有一些。我们分析这些典型社队的前后变化,可以看出在这些地方发展粮食生产曾走过两条路子:一条叫做“粮——粮——粮”;一条叫做“林(草)——牧——粮”。实践证明,前一条是失败的路子,后一条是成功的路子。这个盟属亚寒带,由于历史上的战乱和解放后的三次大开荒,自然生态失掉平衡,多数地方已成为丘陵沟壑、起伏沙丘、荒漠草场和盐碱滩。植被稀疏、土质瘠薄,既易成旱又易成涝。加之降雨量小,风沙大,无霜期短,绝大部分地方种庄稼事倍功半,广种、薄收、沙化,恶性循环。但是,这些地方一般都能够种树种草,特别是柠条,当地干部群众称之为“百草之王”,还有沙柳、羊柴、草木樨、苜蓿等,也都适合当地的自然条件。从典型经验看,种树种草投资少,省人工,收效稳定。一旦种树种草面积达到一定比例,就会出现一种喜人的景象:畜牧业发展了,有机肥料多了,群众的燃料问题也解决了,还为群众增加了经济收入。更可喜的是,有树有草调节小气候,风沙减少,霜冻减少,干热风不见了,土壤结构也改变了,增强了涵养水分的能力,耐旱耐涝。有了这样一个自然条件,再因地制宜地利用地表水或地下水,建设一些基本农田,这样就能在一定范围内,使粮食生产做到少种、高产、稳产、多收。
“林(草)——牧——粮”的路子,在内蒙古大部分地方有普遍意义。由于极左路线的破坏和人口大量增加,十多年来,我区的粮食都有很大的缺口,要马上做到粮食自给,这是吹牛。但从基本条件看,经过稍多几年的努力,实现粮食自给则是完全可能的。自治区去年提出“以牧为主”的生产方针,目的就在于从内蒙古的自然特点出发,积极而又有计划地调整现有农(牧、林、副、渔)业内部的结构,发挥内蒙古的优势,扬长避短,以获得最好的经济效果。这是搞活内蒙古经济的一个重大措施,也是把内蒙古粮食搞上去的符合实际的有效途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