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在真菌王国里探求——记惠民县农民出身的助理农艺师徐本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11-17
第5版()
专栏:农村通讯

在真菌王国里探求
——记惠民县农民出身的助理农艺师徐本勤
韩绍烈
今年6月,在苏州召开的全国食用菌现代化学术讨论会上,一位青年农民作了题为《棉籽皮生料栽培肠膜状黑木耳试验初报》的发言,引起了与会专家们的极大兴趣。这位青年叫徐本勤,年仅30岁,在真菌王国里探求已有七八个年头了。
1980年3月的一天,山东省供销社科技处会议室里,一位领导同志手举一支试管,对到会的各地食用菌推广工作者说:“这是花高价从国外引进的一支平菇菌种,谁来搞?给他5,000元经费。”许多人争着要,可手举试管的人不松手,说:“不管谁搞,两个月要繁育出菌种,只能成功,不准失败!”会议室里顿时又静下来——一个字的资料也没有,谁敢冒那个险?那位领导同志扫视了一下大家,冲着一位一直低头沉思不语的青年说:“我看就把这个任务交给小徐吧。”青年人腼腆地站起来,毫不犹豫地接过了试管。
没有金刚钻,怎敢揽这瓷器活?这个青年就是徐本勤,1971年高中毕业回惠民县家乡务农,多年来一直搞菌肥、育菌种、栽平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当时正在惠民县食用菌推广站工作。小徐是个对真菌研究入了迷的人,为了弄懂真菌栽培原理,他去过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农科院,还与上海农科院的专家通信联系。这次接受了繁育国外平菇菌种的任务,小徐半个月就把菌种复制出来了。但他并不满足,为克服这种国外平菇生长慢,抗逆力差的缺点,他翻阅了十几本参考书。最后,从自己采集的野生蘑菇中选出一个生长快、抗逆力强的品种与国外平菇杂交,培育出了一个新品种——鲁平51号,很快在本县推广,湖北、辽宁等十几个省、市也来人、来信索取菌种。
几年来,小徐采集了43个真菌标本,一一进行了鉴定,并对其中的6个品种着手驯化。1980年夏天,他采到一种野生木耳,直径18厘米,肉厚2.3毫米;做菜尝了尝,味道还不错。小徐进行接种试验,半个月后,雪白的菌丝长满试管。小徐想:木耳是在椴木上栽培的,眼下木材奇缺,惠民这地方棉籽皮多得很,能不能用这种原料代替?他把棉籽皮进行蒸锅消毒,接上菌种进行试验,一举成功。可农户谁家有除杂菌的蒸馏锅呢?小徐又用不消毒的棉籽皮进行试验,终于找到了用塑料袋抑制杂菌的办法,培育出了一簇簇棕色扇形木耳,体韧质胶,非常喜人。群众看到生产这种木耳是致富的好门路,争相购买木耳菌种。
现在,徐本勤被破格晋升为助理农艺师。他继续在真菌王国里探求着,为培育出更好的食用菌而努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