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塔里木新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11-18
第2版()
专栏:

塔里木新渐
本报记者 陈勇进
甜蜜的地方
九月初,我从库尔勒往南,沿塔里木河走了五百里,看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职工,是怎样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里生活与生产的。
塔里木河在浩瀚的沙漠中流过去。唐朝诗人岑参曾经把这里描述为“黄沙碛里客行迷,四望云天直下低”。35团场的人们告诉我,彭加木就是在这里装满了食物和水,而后消失在东南面的沙漠里的。
塔里木真是个使人眼花缭乱的地方。我在塔里木河下游访问了五个团场和许多居民点。场院里堆积着刚收获的水稻、棉花。职工的家里摆满了西瓜、哈密瓜、香梨、葡萄。这里招待客人的习惯,不是用茶水,而是用丰盛的水果。谁家一年不得一吨瓜果呀!当我赞扬塔里木是最好的水果之乡的时候,主人又补充一句:还要加上个鱼米之乡才准确啊!我看见一个退休的职工,在村头的水渠里捞鱼,不大一会儿就捞一脸盆。塔里木河的鲤鱼、鲢鱼,的确肥美!
1981年,35团场还是亏损单位,今年粮食总产700万斤,棉花200万斤,纯盈利达到125万元。现在,他们正大力发展畜牧业。
穿过一片片的稻田、棉田,穿过一片片沙丘和杨树林子,茫茫的草原上,象一朵白云在蠕动。和我一块来的同志说:那是傅纪全、徐玉华两口子的羊群。不一会,他们吆喝着羊群过来了。我问徐玉华:你不想家吗?徐玉华一打愣,笑着说:这里不就是家吗?我问傅纪全“你不想上海吗?”傅纪全思索了一会说:“也想。可回到上海又感到别扭,房子住得很窄,吃点水果又那么贵,质量也不高,街上人多得挤不动。”
徐玉华说:俺这塔里木,西瓜、哈密瓜四五分钱一公斤,香梨贵些,才三两毛钱一公斤;再说,塔里木的空气也好啊!只是春季风大些。
傅纪全个头不高,挺精神,他背着个背包,背包里装个水壶,几个馒头,一个小本子。我看到他在小本上写着:不做温室的花朵,要在暴风雨中成长。傅纪全在塔里木放羊18年,当上海知青闹回城风时,不少人动员他回上海,傅纪全简单地回答:来塔里木是我的志愿,也是党的需要,我热爱塔里木,热爱这羊群。
傅纪全小两口,放牧160只母羊,今年达到百羊百羔。徐玉华已为羊群打草2万斤,种的红萝卜可收3万斤,足够过冬了。徐玉华要我们到她家坐坐。路上她随手摘了两个哈密瓜,向我们介绍说:这叫一兜蜜。切开一尝,果然甜得象蜜一样。顿时,我记起了云南哈尼族一首长诗“逃到甜蜜的地方”。这被开垦的塔里木,不正是甜蜜的地方吗?
在艰苦中创业
甜蜜的事业,总是在艰苦中诞生的。34团场所在的铁干里克,是著名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古道上的一个小镇。维语铁干里克是长铃铛刺的地方。南面不远,还留着古代城廓的废墟。现在,塔里木的这些团场,已成为机械化程度很高的农场。但在1957年开垦这些地方的时候,艰难是人们想不到的。那时,资金缺少,职工们自己掏钱买来坎土曼、绳索,割来红柳编成筐子,把胡杨砍成扁担。就是用这样简单的工具,把大沙堆平掉,把芦苇、红柳割掉,开通渠道,把塔里木河的水引来。人们一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有的人端着饭碗就睡着了。那时,住的是地窝子,粮食、蔬菜都要从外地运来。开垦这里的土地,每亩投资只有4到6元。就是这样几块钱,在这里开垦的领导者谢高忠,还要大家再节约。他鼓动来这里的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好的塔里木,为国家创造财富。
过去在南泥湾,谢高忠曾以一年开垦40亩荒地,而成为陕北著名的劳动英雄。他从战士、班、排长到现在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副司令员。职工们都说谢高忠一生都是带头人。
掌握塔克拉玛干的自然规律,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啊!开始时尽管他们只能吃包谷面饼子,喝盐水汤;竞赛时出的力量达到顶点,但他们种的粮食,每年才仅仅够吃。“大跃进”给塔里木带来的灾难,凭着革命军人的气概,他们撑过来了。中国人民更大的灾难“文革”十年,把这里的人们整苦了,所有的领导都罢了官,挨斗、挨打成了家常便饭。象谢高忠这样的英雄模范人物,竟被关进牛棚,说他是修正主义分子。沉重的亏损包袱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一个生产粮食的地方,人们竟然吃不饱饭。这成了塔里木人们的耻辱。1974年,他们把塔里木以外同属塔克拉玛干沙漠29团场的人请来,专门教种水稻。31团场种的5,900亩水稻,每亩单产达到586斤,这几个团场的粮食才够吃了。但亏损的包袱,却远没甩掉。
“大家都憋着劲哩!”
塔里木的人们,都记住自己前进的转折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那以后,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他们大胆地调整农作物的种植计划,实行了生产责任制,粮、油、肉、水果多起来了,亏损的包袱甩掉了。长期后进的32团场,去年纯盈利达41万元。先进的31团场,纯盈利达158万元。今年的步子更大了,32团场纯盈利70万元,31团场达到200万元。
在塔里木听到最多的话,是“现在大家都憋着劲哩!”33团场政委徐道登和我一块看居民点时说:形势逼人哪!八月间,我到35、34团场看了一遍,他们的水稻、棉花都比我们强。他们的条件和我们差不多,人家上得快。
团场与团场之间,每年总要互相看几次。被称为共青团农场的政委王忠甲说:我们的团长到别处学习了。说纯盈利,我们团场多些,但我们的棉花上不去。去年,我们骑自行车到34团场看棉花,今年又到32团场看棉花。学习他们先播种、铺膜,然后打洞的经验,今年单产可能超过他们。王忠甲说:在说别人跟不上的时候,往往自己已经落后了。我们的职工都说32团场后进,到那里一看,人家的养猪、养鹿都比我们盈利多。我们这里有个棉花加工连,过去是后进单位。三中全会以后,连长冯建利,只要是别人的长处,他都虚心学习。现在他们的棉籽出油率达到15%,在塔里木又成了最先进的。
团场与团场间,连队与连队间,赛得很紧张啊!31团场的2连和12连,已经较量了9年。1974年12连的粮食产量是192万斤,2连的粮食产量是178万斤,但两个连队却都是亏损单位。去年2连盈利60万元,12连虽然土地比2连多600亩,去年盈利才是11万元。差距拉大的原因在哪里?最主要的是换了个连长张宝安。他在全连实行了包产到班的责任制,调整了作物的种植计划,才成为31团场的标杆连。
潜力还大得很
如今,塔里木变成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我所看到的团场,个个有盈利,个个对国家有贡献。但是,这里的人们正酝酿着新的突破。突破点,是在现有的大农场里组成更适于经营管理的小农场,或者是包产到户。
34团场的副政委蔡先平,把我领到修理连的女工蔡天碧家。这位来自四川的中年妇女,滔滔不绝地叙述她包产的经过。1981年她包25亩菜地时,土地高低不平,缺少肥料,收成极少。领导上说,谁包这地,一年上交500元,不付工资。只要人勤地就不懒,这些地她全种了长绒棉,管理得干干净净,一年收入6,500元。好,这下人们眼红了,说个人富了,国家受损失,只给她2,000元,她坚持政策要兑现,后来又补给她2,000元,直到现在,还欠她2,000多元呢!领导上怕蔡天碧富,去年把25亩地收回去了。这地荒了一年,今年栽了树。蔡先平说,这件事暴露出领导上思想不解放,怕职工富,这种思想要扭转才行。
当我把蔡天碧的事情告诉33团场徐道登政委的时候,他说:咱们到6连看看。6连是个老亏损单位,派过几次工作组都没解决问题,今年实行了包产到班的责任制,一年就扭亏。
我们到6连听职工丰培基介绍他包产哈密瓜的事。丰培基是山东临沂人,说话直来直去。他说,塔里木水多地肥还亏损,真是怪事。要想叫职工富起来,对国家贡献大,不太难。丰培基说,他1975年领着孩子回老家,那时,老家粮食不过关,早晚吃稀饭。孩子说,吃稀饭肚子不饱。我母亲听到孩子吃不饱,难过得哭了。在家住了没几天,就回塔里木了。今年初,我又回家探亲,家里为我回来杀了猪,一家5口人去年收了5,000斤麦子,天天吃白面馍。弟兄们都盖起了新瓦房。我问我母亲,为啥富得这么快啊?她说就是因为包产到户。徐道登问丰培基:今年收入有多少?丰培基说:已经上了万。徐道登说:6连今年扭亏,和丰培基宣传包产有很大关系。丰培基笑了,说:政委,只要解放思想,上去不难。徐道登说:现在生产建设兵团鼓励大家包产办小农场哩!丰培基说:过去这67亩哈密瓜要10个人经管,现在我家3口人就干完了,产量还翻了一番。丰培基拿出他晒的哈密瓜干叫大家尝尝,说:晒成瓜干,一亩地可收800元,再喂上猪、羊,潜力大得很哪!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