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探索畜牧业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的规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11-18
第5版()
专栏:

探索畜牧业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的规律
詹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畜牧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畜牧业发展的好形势,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增产增收,增长较快;二是向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迈步。如果前者标志量的发展,那么,后者标志质的变化,也可说是整个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农业转化这种趋势在畜牧业上的表现。在形势大好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一是牧区在牲畜头数增加的形势下,草畜矛盾加剧;再是认识上、体制上跟不上这一历史性的转变,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的问题。
畜牧业现代化与认识问题
现在,认识跟不上实践,过时的旧观念、旧习惯势力还普遍存在。主要是:
(1)自然经济的思想。“养畜为耕地,养猪为积肥”,而不是同时看作是向社会提供肉、奶、皮、毛等商品。干部领导生产,不少人基本上还是老一套,指导思想上还是追求年末存栏数,而不讲求畜产品数量的增长和质量的提高。习惯抓自给性生产,不会抓商品性生产;不懂得开展产前、产后、产中社会服务行业的重要性;习惯于就生产抓生产,不了解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之间的辩证关系,忽视流通环节对发展生产的反作用;习惯于用行政办法,不大会搞经济调节,等等。
(2)认为机械化、电气化就是现代化,不认识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是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拿机械化来说,有些人对于在我国具体条件下机械与畜力长期并存的特点认识不足,认为机械化就是不要耕牛了,一度造成耕牛、马匹的下降。
(3)不认识畜牧业的现代化是长时期的发展过程。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是我国畜牧业的发展方向,我们要朝这方向迈步,这是肯定无疑的。但在我国目前经济、文化、技术水平比较落后,商品生产与交换、交通运输相当不发达的条件下,真正作到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还要走一段艰苦的路程。这方面,农区比大中城市郊区,牧区比农区,艰巨性更大些。专业户并不是人人都能当的,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专业户占农牧户的比例大小,是受一些主客观因素制约的,在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有一定的数量界限,有个适度点。这个数量界限和适度点各地是不同的,并不是我们可以任意规定的。只有懂得这个道理,才能态度积极,头脑冷静,使畜牧业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稳定健康地发展下去。
畜牧业现代化和内在动力问题
我国畜牧业现代化,是在这样的生产关系基础上搞的:实行国营经济、集体经济、家庭经济、经济联合体等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在公有制经济内部实行以家庭承包为主的多种生产责任制方式。前者为了有效地调动起各种经济成分的积极性,后者为了有效地调动起公有制经济内部全体社员和职工的积极性。只有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联产责任制方式,才能有效地解决我国畜牧业现代化的内在动力问题,才有真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去搞现代化,才能充分动员他们的资金和劳力去搞现代化。
其次,家庭经营畜牧业(包括承包和户有)是不是可以现代化?回答是肯定的。过去相当长时期内,认为只有“大”和“公”才能搞现代化,家庭经营不能搞现代化。这个观念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从国外看,许多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
(不论西方国家或第三世界国家)的种植业和畜牧业多数是家庭经营,很多是现代化经营,其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往往不亚于甚至优于资本主义大农牧场。从我国看,近几年出现的专业户,他们都是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的经营,而且很积极地学习和采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机械。这种积极性是过去国营和集体经济吃大锅饭、搞大呼隆生产时所从来没有过的。这些畜牧专业户比之公营机械化大畜禽场投资少,占地少,饲料消耗少,经济效益高。它的某些局限性,可以在国营和集体组织的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支持下,在自愿互利基础上形成的各种形式的经济联合中逐步得到解决。
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的内外关系
正确认识和掌握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的内外关系,对搞好畜牧业现代化有重要意义。
(1)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同现代化的关系。
我国农牧业现代化从哪里起步?这是建国几十年来一直探索的问题。过去,很长时间内照搬苏联经验,认为应该从机械化起步,甚至把机械化同现代化等同起来。还提出过1980年前全国基本上实现机械化的目标。但实践证明此路不通。三中全会后,党中央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从落实党在农村各项经济政策和抓经济体制改革入手,开创了我国农牧业发展的新局面。一是从所有制体制上改变追求单一公有制为公有制经济占优势下的各种形式并存;二是改变公有制经济内部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体制为实行责权利结合的生产责任制,从而调动了各种经济形式以及公有制经济内部广大农牧民空前高涨的积极性、主动性,首先在农牧业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上面迈开步子。这一下,就把我国农牧业现代化这盘棋走活了。通过三化,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果,农牧民普遍增产增收,而且一部分条件好的农牧民首先富裕起来。在进一步共同富裕起来的愿望下,他们对学科学、用科学表现了极大的热忱,积极进行专业化的商品生产,对机械化、电气化、良种化等等,都很有兴趣。这说明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选准了我国农牧业现代化的突破口,说明实行公有制经济占优势下的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和公有制经济内部实行生产责任制这两项改革,是我国农牧业现代化的动力,而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则是我国农牧业现代化的正确起步。
(2)畜牧业的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三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必须三者一齐抓,使之协调发展,不可相互脱节。专业化推动着社会化事业的发展,社会化事业的发展保证专业化的顺利进行。如果社会化事业落后了,就会给专业户造成很多困难:①饲料短缺,品种不全,不会搭配;②良种畜源紧张;③缺乏科学知识;④防疫措施跟不上;⑤流通渠道不畅;⑥运力困难,等等。同样,只有专业化分工,才能出高的商品率,只有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发展了,渠道顺畅了,专业化才能顺利发展。
(3)畜牧业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是渐进式的,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由小质变到大质变的逐步发展过程。专业化道路大致是经过从普通农户、牧业户到兼业户,再从兼业户到专业户。社会化事业的发展,也是先从饲料工业、畜禽良种到疫病防治,机器剪毛,再到保险、科学技术服务等等。从生产服务到流通服务,再到生活服务,逐步扩大其服务范围。实现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既不能搞突击,更不能搞政治运动。
(4)专业户家庭经营同经济联合的关系。
专业户的经营规模是逐步扩大的,扩大到一定程度,光依靠家庭劳动力就不行了。从长远看,从根本方向上看,专业户要搞规模较大的经营,要走经济联合(合作经济)之路。
这种经济联合,是根据经济发展需要,采取多种多样形式的。可以是生产的联合,也可以是供销的联合;可以是部分的联合,也可以是全部的联合;可以是松散的联合,也可以是紧密的联合;可以是长期的联合,也可以是短期的季节性的联合。也可以是不联合,长期保持专业户经营,专业户和经济联合体长期并存。总之,要根据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因势利导,坚持多种经济形式、自愿互利、经济效益三项原则,不可拔苗助长,不可一厢情愿,不可强制捏合。
(5)专业户同家庭副业的关系。
据统计,全国现有畜牧业专业户320万户,占农户总数1.7亿户的1.88%。他们提供的商品量也只占少数。因此,大面上还必须依靠农民作为家庭副业饲养的畜禽。后者不仅可以以牧促农,还可以满足广大农牧民自给性的肉禽蛋消费需要。它们虽然商品率很低,但集中起来,所提供的商品绝对数量相当可观,有利于满足市场需要。因此,在很长时期内,专业户与农牧民家庭副业生产将并存下去。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前者是后者的发展。
(6)专业化与多种经营的关系。
专业化并不等于清一色化、纯粹化。实际上往往是专业化同一定程度的多种经营相结合,这样经济效益较高,国外也往往如此。其具体形式,有的是专业户兼营他业,有的是联合在牧工商联合企业之内。如果说专业户的经济联合是同行业的联合,那么,后者就是不同行业的联合。
畜牧业现代化与加强计划性的关系
畜牧业走向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后,产供销衔接平衡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了。如果销路或饲料供应脱节,对生产的影响将比自给性半自给性生产时大得多。
因此,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越发展,越要加强综合平衡,越要发挥计划调节和计划指导下市场调节的作用。
在这方面,主要有以下五条:
(1)要有产供销综合平衡计划。
(2)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信息系统和对国内国际市场的科学预测。
(3)价格、税收等经济杠杆的正确运用。
(4)国营经济、集体经济和专业户之间签订产供销和技术承包经济服务等合同,双方严格遵守。
(5)外销产品同时作好转内销的准备,并作到从原料到制成品都能外销,以便能根据国内外需要,自如地转换出口和内销以及出口原料和制成品,而不致造成严重的产品积压。
畜牧业现代化与体制改革
现行经济体制不适应是多方面的,突出表现在流通体制方面,亟需改革。主要是以下几项:
(1)畜产品流通领域,要认真执行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多种流通渠道、减少环节这个“三多一少”的改革方针。
(2)现行国营经济内部部门分割、多头经营、多头管理的体制,必须彻底改革。改革的原则,要改变畜牧业生产、饲料供应、产品购销相互分割的局面,使产供销统一起来。
(3)改革草原(场)管理体制。目前很多地方草原所有制不确定,管理责任制不落实,使草场退化、草畜矛盾加剧。要果断改革,迅速扭转目前牲畜与草原管理责任制脱节的跛足走路局面。
(4)建立畜牧业、草原建设投资体制。从长远来说,国家应提高对畜牧业投资比重。在目前情况下,草原建设体制,应向集体和牧民开门,把一部分首先富裕起来的社队和牧民的积余资金引导到这个方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