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由“三靠”到“四求”——武汉市水泥制品厂是怎样提高产品质量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11-19
第2版()
专栏:

由“三靠”到“四求”
——武汉市水泥制品厂是怎样提高产品质量的
本报记者 郭万里
在今年9月召开的全国第六次“质量月”授奖大会上,武汉市水泥制品厂以获得两枚国家优质产品银质奖章而引人注目。
这个厂主要生产混凝土电杆、排水管和自来水管等三种产品。这次获得国家银质奖章的是“武汉牌环形预应力混凝土电杆”和“武汉牌混凝土排水管”。这两种产品的产值、产量占全厂产值和产量的89%。然而,人们可曾知道,五年以前这还是一家被称为“水泥次品厂”的企业哩!
这个厂是怎样登上产品优质的阶梯呢?
首先,得从他们由“三靠”到“四求”谈起。武汉市水泥制品厂是1966年在原中南水泥制品厂搬迁后的旧址上重新组建的。由于厂房简陋,设备陈旧,工艺落后,又遇到十年内乱,因而在较长时间里,生产出来的产品单耗高,质量差,废次品率有时高达20%以上。当时,这个厂赖以维持局面的就是“三靠”:计划靠上级下达,产品靠上级包销,亏损靠上级补贴。一旦“靠”字失灵,他们就一筹莫展,长长短短的水泥管把厂区堆得满满的。因此,得了一个“水泥次品厂”的绰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给这个厂带来了生机。1979年年初,厂党总支成员多次坐下来认真学习三中全会文件,讨论如何尽快摘掉这顶“次品厂”的帽子。大家认为,要甩掉“次品厂”的帽子,首先要甩掉“三靠”。“三靠”,把人靠懒了,思想靠僵了,企业素质靠低了,经济活动靠死了。党总支提出变“三靠”为“四求”,即:以质量求生存,以品种求发展,以服务好求信誉,以降低成本、物美价廉求竞争能力。
从“三靠”到“四求”,使企业的领导人由两眼向上变为两眼向内,以本企业为舞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从1979年起,他们从提高企业素质的目标出发,集中力量抓了四件大事。
第一,大力进行技术改造。在四年多的时间里,全厂依靠自己的人力、财力、物力,利用当年超利润还款和小额贷款,自筹资金300万元,改造了四栋楼6,000平方米的厂房,自己设计、制造、安装设备近268台(件),工艺线由3条增加到12条,大大提高了实际生产能力。
第二,大力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成立了全厂全面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建立了相应的办事机构,领导全厂的全面质量管理活动。全厂接受全面质量管理教育的职工占总人数的95%。同时,还建立了一套全面质量管理的检查制度,使质量问题不断得到解决。
第三,建立了一套信息反馈系统。这套反馈系统包括:以全面质量管理为中心的生产反馈系统;以产品对市场的占有率为课题的经营反馈系统;同国内同行业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对比的情报反馈系统;同国际上工业发达国家先进指标对比的情报反馈系统。这套反馈系统的建立,改变了企业领导闭目塞听、孤陋寡闻的状况;对于正确指导本厂经营和生产活动,提高企业素质,起到了促进作用。
第四,加强了经营管理工作。厂部成立了经营办公室。根据本企业产品的特点,提出了面向小城镇(市),面向农村,面向用户的经营方针。四年间先后派出人员,到省内外11个地区、83个县、市(镇),以及数百个公社征求用户意见,调查本厂产品的使用效果,了解市场动向和需要,并在省内外建立了27个销售点。通过市场调查,不断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服务质量,产品在用户中的信誉与日俱增。
自从抓了这几件大事,这个厂的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便直线上升。在全国同行业的产品质量评比中,电杆从1980年起,排水管从1981年起,连续获得第一名。1982年全厂产值比1978年翻了一番,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32%,利润和上交税利分别增长3.8倍和3.7倍。今年1至9月,虽因武汉地区遭受严重洪涝灾害,生产受到影响,7、8两月损失产值100万元,但总产值仍比去年同期增长26%,实现利润132万元,上交利润87万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69%和42%。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