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阅读
  • 0回复

讲究章法 稳步前进——从兰州看西北地区大中城市的建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11-20
第5版()
专栏:西北通讯

讲究章法 稳步前进——从兰州看西北地区大中城市的建设
本报记者 黄际昌 颜世贵 郭伟成
沿海地区的人想起兰州,总觉得它是一座相距遥远的荒凉边城。其实,它的地理位置恰在“中国的中轴线”上。甘肃省是大西北的纽带,而兰州是甘肃省的一个中心城市,是开拓大西北的一个战略要地。因此,把它建设好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了。
兰州的城市建设令人瞩目。我们一行人中,有人曾在十八年前来过兰州,这次旧地重游,第一个印象是,兰州又添新辉!新车站、新马路、新广场、新园林、新市面,纷纷映入眼帘。兰州是东西狭长的带状城市,黄河流经城中,南岸是皋兰山,北岸是白塔山。全城大小道路不下200条,纵横交叉,结成网络,人流车流,往来如梭。应当说,今日兰州的城市建设已搭起骨架。
兰州的城建规划,在全国是搞得最早的一个。六十年代城市建设已初具规模,吸引了中外许多城建专家来此观摩。十年浩劫中,规划被当做“黑样板”批判,斑斓彩图遭人涂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兰州市的城建规划经过重新修订之后,规划者又面临一连串难题的挑战。最棘手的问题莫过于城市人口的膨胀。解放初,全市人口只有19万人,总面积不过16平方公里。到今天,城区人口已接近130万人(每天流动人口约六七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7%,城市面积扩大了9倍。人口“密集”的情况有增无已,其趋势是:远郊的向近郊迁,近郊的向城区迁,城西的挤向城东闹市。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带来一系列难题:供水紧张,排污紧张,副食品供应紧张,燃料紧张,居住拥挤,交通不便……文化设施更是显得不足。一位市政府的负责同志焦虑地对记者说:“我们城市建设欠旧债15亿元,旧债未了,又添新帐,如何得了!”
造成城市建设规划失控的原因是很复杂的。如“文革”的后遗症,国家生产计划与城市规划结合不好,城建工作片面追求“排场”,各路“诸侯”抢占地盘等。兰州市事实上是西北几省的一个枢纽,这里有中央直属工矿企业几十个,省直属单位上百个,“条条”加“块块”,自成系统,各自当家。城市建设应当是“统建统管”,可谁人能统得起来呢?有些本来不应该建在闹市的建筑物傲然耸立街头,有些日夜排放有害气体的工厂本该尽早迁出市区,三令五申,仍然纹丝不动。什么规划、章法,他们全当耳旁风。看来,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千头万绪,干扰颇多,必需一个真正有权威的总牵头。否则,再好的规划也成空话。特别是省会所在地,亟需省政府出面协调各方关系,打破那种各自为政,“封建割据”的习气和形形色色的本位主义。只有如此,才能搞好整体规划,使局部服从全局,定局于一“尊”。
城市规划是科学,也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必须学好科学知识,认真实践,总结经验,在建设中学会建设。城市建设要有远见,“走一步,看三步”,甚至挪步之前,要先看好几步,权衡轻重得失。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不要再出现那种“铺好路面——又挖开——再铺——再挖”的笑话了。须知,修补一件百结破衣往往比缝制一身新衣更加费事。
兰州是一座新兴城市,没曾料到,今天已遇到东部沿海老城市最头疼的一些问题了。而这类问题在西北其它大中城市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如青海省省会西宁市,解放初人口仅有5万人,而今已激增到57万人。人口增长过多过快,而城市管理工作又跟不上,“脏、乱、差”的现象就必然存在。
大西北的新兴城市,本来是有优势的:动工晚,没有背多少“旧城老镇”的包袱。但却面临着两个前途:一个是搞不好,就可能重走“年年修补”的老路;另一个则是从现在起,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及近期施工计划,讲究章法,稳步前进。我们希望看到,崛起于我国大西北的兰州等大中新兴城市,将比东部百年老城更加美丽、适用,显出中国现代城市的特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