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这种不协调说明了什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11-24
第3版()
专栏:记者来信

这种不协调说明了什么?
前些日子,我在胶东半岛看到一种很不协调的现象:这里的经济蓬勃发展,人们越来越感到知识不足,人才缺乏,想方设法到外面聘请科技人员;可是不少社队干部却对农村小学教育漠不关心。我访问过几十个公社和大队,那里的领导干部都热情地向我介绍他们的经济收入在大幅度提高,让我看看他们的各种加工厂,看看新建的办公楼、大礼堂、电影院,等等。当我提议看看他们的学校时,他们不吭气了。这里大多数村庄的小学教室和设备不象样子。尽管上面一再发号召,下文件,让他们改善教学条件,但他们全不当回事。社队干部们认为:办教育,那是上面的事。
有一次,我路过文登宋村大队,同行的县教育部门的同志说,这里完小的教师为提高教学质量,夜以继日,呕心沥血,毕业生的合格率一直在80%左右,可总是得不到大队领导的重视。我们进去一看,校园空荡荡的,教室和课桌破旧不堪,旁边挨着一所宰猪场,场里的脏水绕着学校和教室流淌;那边一片高爽地上,原有两个高年级教室,现在教室拆除了,建起一幢相当漂亮的三层宿舍楼——那是人民银行公社营业所看中了这块地方,从大队党支部书记手里买下来建起了这幢家属宿舍楼(见下图)。他们一方有钱,一方有权,别人奈何不得,连县里几次做工作也不听。更令人看不下去的是,就在这幢十分气派的宿舍楼下,一间十几平方米的破旧平房里,挤着6张床,住着7位女教师(有两位女教师挤在一张单人床上)。想想看,学校没有围墙,房子又不能开窗子,这叫人怎么个住法?真够难为我们这些献身教育事业的教师了!
胶东人民素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即使在生活困难时期,他们也总是让孩子上学念书。这次我见到一些有远见的大队干部集资办学,群众是非常赞成的,说“早就该这么办了。”
我向烟台地委书记王济夫同志谈起这件事,他听了很惊异,很重视,说非从解决思想认识入手,把这项工作抓具体不可。他提议把宋村这件事在报纸上来个“立此存照”。
本报记者 吕建中(附图片)
上图:漂亮的三层楼房是公社银行营业所的职工宿舍;楼房下面的一排低矮破平房,是连窗户都开不了的校舍。
吕建中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