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论择优进货和择优供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12-02
第5版()
专栏:

论择优进货和择优供应
张志斌
物资企业在经营中实行择优进货和择优供应,是物资流通本身的客观要求。
所谓择优进货,其内容应包括择市场需要之优、择产品质量之优、择价格之优、择产品的产地和流向之优这四个方面。这四方面是密切联系、互为条件的。择市场需要之优是其他几项的前提。这是因为,在不了解市场需要的情况下便购进物资,很容易造成积压。同时,在一种产品多家生产、多家经营的条件下,如果只掌握市场情况,而没有质量好、价格合理的产品,也就无法提高竞争能力,保证生产建设的物资需要。
所谓择优供应,就是要在供应中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重点与一般的关系。物资供应要优先保证国家计划内重点生产和建设项目的需要,对其他各方面的需要应妥善安排,对盲目上马、重复建设的项目则不予供应;二是供应与需求的关系。要优先保证质量好、耗能少、价格合理又有销路的产品的需要,对质次价高、耗能多、无销路或淘汰产品,要限供或不供;三是农、轻、重的关系。要优先保证农业生产、轻工市场的需要,不能以重挤农、挤轻工市场;四是内涵与外延扩大再生产的关系。要优先保证内涵扩大再生产方面的需要,防止助长基本建设战线扩大。
物资企业实行择优进货和择优供应有以下几点好处:
第一、有利于发展生产,满足社会需要。物资企业在经营中实行择优进货和择优供应,就从收购和销售这两头使那些质量不高或者没有销路的产品难以进入流通领域,又因在原材料等方面受到限制而不能任意生产。相反,那些质量好、有销路的短线产品却因产品优先收购,所需要的原材料等优先得到满足而大量生产,从而使社会需要得到满足。
第二、有利于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物资企业通过择优进货和择优供应,对一些不该上马的基建项目或长线产品,采取限供或不供等措施,限制其发展。对那些需要大力发展的行业,如轻纺、能源、交通等,在物资方面优先安排、产品优先收购。这样做,有利于提高计划的科学性,实现社会再生产的良性循环。
第三、有利于提高物资流通的经济效益。物资流通的经济效益包括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宏观方面,主要是物资供应是否保证生产建设的需要。微观方面,主要是物资企业在组织物资的购销活动中,是否实现了人、财、物的节省。实践表明,物资企业实行的“双优”,对于提高上述两方面的经济效益都有很大的作用。从宏观方面来讲,物资企业通过择优进货、择优供应,促进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增产,减少不符合社会需要产品的生产,为社会节约大量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使比较紧缺的能源和主要原材料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从微观方面说,物资企业实行择优进货,能够按照经济合理的要求组织资源,从而大大减少物资的层层中转、相向运输,节约流通费用。同时,由于产品适销对路,可实现快进快销,加速资金周转,减少资金占用。
第四、有利于实现库存物资结构的合理化。过去,物资企业实行统购统配,很多质量低劣、型号落后、市场无销路的产品长年积压在仓库里,为数可观的资金被占用。尽管年年讲利库,积压物资还是越来越多,库存物资结构很不合理。近几年来由于实行了择优进货和择优供应,物资企业的库存积压物资逐渐减少,适销对路的产品不断增多,库存物资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
按照上述内容开展物资购销活动,要解决两个矛盾:一是择优进货与条块封锁的矛盾。因为,实行择优进货必然要求打破地区和行业的界限,对于质次价高的产品有拒绝收购之权。然而,按现行经济管理体制却不利于打破这种界限。二是局部与全局的矛盾。有时从一个地区来看,物资企业做到了择优供应,但从全局来看,供应对象不是重复建设工程就是长线产品。在目前经济管理体制没有全面改革的条件下,处理上述矛盾,一方面要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克服本位主义。另一方面,要提高计划的科学性,加强计划管理,使计划安排与实际需要相符合。同时,物资企业要有一定的经营自主权,以便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正确地处理经营中的矛盾,灵活地组织物资供应,发挥流通部门引导生产、促进生产的作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