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京郊双槐树村的新气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1-01-09
第2版()
专栏:

  京郊双槐树村的新气象
石岩
土地改革后,北京西郊双槐树的农民,经过一年紧张的劳动,获得了丰富的果实:全村去年共产粮一万三千七百二十七石,比前年多打三千二百四十八石粮;比常年多打二千四百三十七石粮。新翻身的贫雇农,大都已经够吃,少数还有了余粮;中农则一般的都有了余粮。
该村合作社秋收刚开始时,每天只卖出货物五六十万元,进入十月(秋收后)每天售货就增至二百万元左右。以前,农闲时到沙子坑去筛沙子的,都是带窝窝头和白薯,现在都带上了白面烙饼。贫农张国柱愉快地说:“前年光吃棒子面,还得吃稀的;现在,我们不但一天两顿干的,每隔三五天还吃一顿白面。”往年,贫雇农到冬季,都是把穿过好几年的破烂棉衣,缝补一下,凑合着过冬;现在,好多人都换上了新棉衣。不少人家把旧房子修理一下,有几户还盖了新房。
有余粮的农民,准备今年扩大生产:去年秋收以后,全村即有二十多户农民买了五头骡子,十五头毛驴,九辆大车。现在有的正在修车修农具;有的计划打井、买水车,继续变旱地为水地;有的买了苇子,要在园地边夹风障或在园地上打阳畦种细菜。
我特别去访问一家翻身雇农王德元。一年前,他真是“房无一间,地无一垅”,完全靠他三个儿子卖力气挣钱吃饭。“吃了上顿愁下顿”,饥饿经常威胁着他们。土地改革时他分得十三亩一分旱地、三亩三分水浇地,共收获了四十八石粮,不仅全家六口人吃得饱穿得暖,还用余粮买了一头骡子,打算再买一辆大车,并计划今年春天变八亩旱地为水浇地。王德元家的生活就是京郊翻身农民走向富裕的一个典型例子。
这美好的果实,不是轻轻易易得来的。
前年冬季,土地转移到农民手里后,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普遍高涨起来。拣粪的人增加了很多,拉了排子车或赶着大车进城去拉炉灰沟泥的,从前冬到去春就没间断过,有的甚至昼夜不停,如雇农陈永贵,白天拉的卖了维持生活,晚上拉的上到自己地里。高昆玉地里有个小石子都要捡出来;王德元把新分的高低不平的旱地,收拾平匀,改成水浇地;陈云贵在白薯埂边开沟拦上粪,白薯长得特别大。他们都知道:“人勤地不懒,只要你用工夫去收拾它,它就能给你多出产粮食。”
农民对人民政府在他们生产上的帮助,是很感谢的。去年春天,新翻身的农民缺乏资本,人民政府即贷给二万三千多斤小米,解决了一部分困难。
同时推广胜利一百号优良品种白薯,在增产上也起了不小的作用。前年,一般的都种本地品种,每亩产量一千五百斤。去年经人民政府号召推广,几乎全部种了胜利一百号白薯,每亩产量都在两千斤以上,种得特别好的,每亩竟产五六千斤,如农会主任邓福元,种了二亩二分白薯,出了一万三千多斤。
双槐树村封建地主家的坟地很多,坟墓以外还占着大片土地,荒废着不能生产。在以前,农民没有地种,也不敢开,即使开垦出来,也往往被地主所霸占。如日本统治时期,郑王坟农民曾开出百来亩地,全被恶霸地主关长福所强占。去年,在人民政府奖励开荒的政策下,共开荒一百三十余亩,这对增加生产上,也有其作用。
双槐树的农民都还清醒的记着日本鬼子统治北京最残酷的年头,那时种地的人,每天在粮店门前排着队,等候着买日本人“配给”的混合面。国民党二次回到北京以后,带给人民的更大的苦痛,别的不用提了,单是抓兵一项,就把农民搅得坐卧不安。一直到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来了,才使他们结束了悲惨的生活。
当他们听到美帝国主义侵略了我们的台湾,又在朝鲜点燃了侵略的战火,一直向我国东北边境燃烧的消息时,他们愤怒了。他们决心以“搞好冬季生产,支援志愿援朝部队”的实际行动来回答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有的用烂菜叶沤粪,有的赶了大车去市内去打扫炉灰道土,都在预备今年大生产的肥料。已有二百多人到沙子坑去筛沙子,一个普通的劳动力,每天可挣一斗玉米,一个冬季,就能挣五、六石玉米。卖菜、卖黄土、上窑背砖,每天每人也能挣十来斤玉米,一冬天可挣三、四石粮食。
解放后一年,双槐树的农民,已经在生产线上打了一个胜仗,在这一胜利的基础上,今年他们在大生产运动中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胜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