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鄞县“牧马人”——记农艺师俞舜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12-05
第2版()
专栏:

鄞县“牧马人”
——记农艺师俞舜民
王泰栋 陈潭民 周 承
鄞县农业技术培训学校副校长俞舜民,大学毕业后扎根农村二十多年,成为全国第一个填补席草科研空白的专家。人们亲切地称他为现实生活中的“牧马人”,因为他有过与电影《牧马人》中的主人公相类似的经历。
俞舜民的老家在浙江鄞县黄古林,有些亲属侨居海外。1957年,他在浙江农学院上学时,被错划为右派,第二年就遣送回原籍劳动。
黄古林是全国有名的席草之乡,种植席草已经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可是从来没有一个人对席草的种植作过系统的研究,产量一直很低。俞舜民回到家乡后,立志要填补这个空白。1958年底,古林公社办起了一所红专学校,俞舜民被聘去作农技课教师。
他种了一块席草试验田。12月天气,凌晨,稻田厚厚一层霜,他赤着脚牵着牛下田翻耕,脚面上被冻得紫血斑斑。他的二姨夫正好这时来看他,伤心地流下了泪。老俞却笑笑说:“青年人吃点苦怕啥!”
研究工作开始后,首先要摸清席草的起源和栽培历史,这些文献资料,只有到图书馆去查找。他卖掉祖遗的椅橱作盘费,带着干粮到宁波和杭州等地的图书馆。从1958年到1964年的六年时间中,他走了近万里路,翻阅抄摘了上百册的古籍志书,抄摘的读书笔记可以装满一箱。
书,终究是前人的经验,老俞更需要的是感性知识。于是,他又带着干粮,徒步到百里外的四明山和石塘山等地,寻找察考七千多年前的野生原始草种。他一面虚心向老农求教,向他们学习从育苗到收获的操作技术,一面对现有的席草品种,排队整理,同采集到的一百多种样品加以比较鉴别。研究席草内部组织结构,非借助显微镜不可。老俞便土制显微镜,用刮胡子刀片,将马铃薯作垫底,把只有十分之一头发丝那样细的席草茎,横切成薄片进行观察;把观察到的情况,绘制成图,定出名称,归纳成三个类型、五个品种,和席草标本一起,寄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进行审核。研究所及时给了回复,肯定他的分类和定名合乎科学原理。
1960年,老俞第一块席草试验田丰收了,亩产达2,765斤,比当地高出一倍多。怎样把试验田的经验推广到大田里去呢?老俞又进一步探索培育席草高产的规律。夏天,他顶着酷热的骄阳;冬天,他冒着刺骨的寒风,钻在试验田里认真观察,详细记载。几年来,他先后进行了42项科学实验,积累了一千多个科学数据。从大量数据中,终于查清产量不高的重要原因,是根茎的有效分蘖太少。他抓住最佳分蘖期,科学施用“催蘖肥”,促使根茎早发、健壮,提高了席草的有用比例。有几个社队在老俞的辅导下,席草都获得优质高产,亩产达1,800——2,100斤,比当地一般席草增产35—41%。
为了晚稻及时栽插,以前对席草往往采取迟种早收的办法,这就对席草的产量和质量带来影响。从1964年起,老俞根据自己实践所得到的经验,总结出“草秧摆寄,合理密植,推迟割尖,配施钾肥,两段育秧”的办法,适当延长了席草的生长期,又不影响晚稻的育秧,较好地解决了粮草争地的矛盾。
经过长期科学实验和考察,俞舜民已经整理出六十余万字的文稿。他写的《鄞县席草栽培综合研究》,获浙江省优秀科研三等奖。他为浙江农业大学撰写的一篇论文:《席草植物学形态和生物学特性研究》,获1981年浙江省自然科学较佳论文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俞舜民错划右派得到改正,并被评为农艺师。今年,俞舜民被选为浙江省五届政协委员、鄞县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和鄞县科协委员,还被评为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出席了全国有关侨务工作的表彰大会。人民的需要,是老俞最大的安慰和力量。他在海外的亲属多次来信要他移居国外,老俞给他们回信说:“我爱家乡的大地,我爱祖国的人民,我离不开他们。”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