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无人区”的第一行脚印——西藏地质调查大队地质考察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12-05
第3版()
专栏:

“无人区”的第一行脚印
——西藏地质调查大队地质考察记
本报记者 祖伯光 新华社记者 孙明振
7月盛暑,西藏高原上的喀喇昆仑山麓连降了几场大雪。在这银白的世界里,最后撤离“无人区”的西藏地质调查大队的12名地质人员,推着三辆汽车艰难地行进着。在无人通行的道路上抢救滑陷汽车的8天7夜中,他们身上的泥水结成冰甲,一个个消瘦的脸颊呈紫黑色,嘴唇干裂,连耳朵也绽开了一块块皮。最后,当他们拚着仅有的一点力气走出山口,登上一面山坡看见新藏公路时,顿时欢腾雀跃,纷纷把帽子抛上天空,有的卧到地上,流下激动的热泪。
这是取得胜利的探险者的喜悦。此时此刻,他们怎能忘记在80多天与世隔绝的日子里深深地留在“无人区”的一行行不平凡的脚印啊!
“无人区”地处北纬32度以北的藏北羌塘高原上。境内有喀喇昆仑山、可可西里山、唐古拉山。平均海拔在5,000米以上,总面积49万平方公里,比四个浙江省还大。近年来,西藏高原吸引着中外地质学家纷至沓来。但由于受到各种困难条件的限制,谁也没有到过“无人区”腹地。这里一直是一块未开垦的地质处女地。
祖国地质图上的一块空白,就是地质人员心中的一个耻辱。西藏地质调查大队一百多名工程师、工作人员向领导提出:“‘无人区’再苦再险,我们也要揭开这神秘仙女的面纱!”于是,今年5月初,他们组成了13个小组,带上车辆、行装,兵分几路闯进了“无人区”。
每个小组按着预定的计划迅速分散在各自的上万平方公里的工作区域。他们在结成蘑菇状冰山的泉水边搭起帐篷,安下营盘。在人们历来认为不可逾越的“禁区”,每进行一项地质调查都要花出比在内地大许多倍的气力。据测定,这里只有0.43个大气压,刚煮沸的开水不烫手,空气里的氧气只有内地的50%。地质队员们每天忍受着剧烈的高山反应,在时风时雪的恶劣天气里,以顽强的毅力在难行的冰河中开辟道路,躲过滚地响雷,攀登在茫茫的雪岭银山上。饿了吃夹生饭就咸菜条,渴了喝苦咸的泉水。到了难熬的晚上,他们要几个人挤在一起,在帐篷里或汽车上度过零下30多度的寒冷,有时厚厚的一层雪盖在他们的被子上。夜间还要注意防备狗熊、狼群、野牦牛的袭击。
但是,艰苦的生活并没有抹掉他们脸上的微笑,更没有动摇他们的意志。每个地质队员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就是为祖国尽快地填补这块地质空白。来自“天府之国”、连续13年在西藏高原进行野外地质考察的工程师姚宗富,患有严重的高原低血压病,经常头晕眼花。糜烂性胃炎加之高山反应使他不思饭食,一个月之内瘦了十多斤。但他毫不退缩,总是带领全组的同志爬山越岭,以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测定每一个地质剖面和每一条地质路线。最危险的地方,他总是带头冲上去。在一次离开大本营的远征中,他和三名地质人员为寻找矿藏,绕过高原湖滩,穿过一座大山,行程180公里,来到一个名叫平顶山的地区。远远望去,只见云雾缭绕,在阳光照射下气象万千,犹如蓬莱仙境一般。渐近山时,一道道从远处深山中发出的耀眼光芒映照在汽车玻璃上。他和同行们高兴地喊叫起来:“啊唷,一定是石膏矿!”他们驱车来到山脚下,发现整个山体都是纯度很高的石膏矿。他们顾不得旅途疲劳,马上进行勘察。在平顶山、鹰咀石、泉水河一带,他们一连工作十多天,发现石膏矿床12个,总储量2亿吨。当他们采下一块一米多高、80厘米宽的石膏矿体准备向祖国献厚礼的时候,姚宗富,这位优秀的高原地质工程师却昏倒在石膏旁。
地质队员们十分珍惜到“无人区”的机会。他们以对子孙后代负责的精神,为考察清楚一个地层,不惜任何代价在深山峡谷中跋涉。51岁的讲师胡承祖和几名地质人员在一架大山的北侧踏勘,从石灰岩中寻找到了双壳类古生物化石。经初步分析,他们把地层定为侏罗纪。后来,他们到一百公里外的山南调查,又发现了二迭纪的?科化石。经验丰富的胡承祖马上意识到把山北地层定为侏罗纪有错误。为了不把错误的数据留在“无人区”,胡承祖和大家一起不顾已经精疲力尽的身体,再度穿过危险难行的雪山,折回山北重新进行地质考察,果然发现了?科化石。他们根据新的发现,把山北地层定为更为古老的二迭纪,并走了几十公里实测了地质剖面。
板块学说是近二十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大地构造理论。中外地质学家根据大量证据普遍认为雅鲁藏布江是欧亚大陆板块和印巴次大陆板块碰撞的第一条缝合带。一些地质学家根据少量资料也推断,纵贯“无人区”的从班公湖到怒江地质带是第二条缝合带。为了弄清这条地质带的状况,早就迷上板块学说的被人称为“周板块”的周祥,和其他六名地质人员,行程1,500公里,来到这里扎下营盘。他们在高原湖泊、碱滩、沼泽一带顶风冒雪进行实地勘察;在海拔5,800米的唐古拉山系的崇山峻岭中攀登观察地质现象,分析地质构造和接触关系;在坚硬的冰川冻土中挖取1,300多块化石和标本。他们发现这里有海相沉积的蛇绿岩,证明确是一条缝合带。但是它们属于边缘海的沉积物,而不具备大洋底的岩性。因此,他们认为这里不是大陆板块碰撞的主要缝合带,可能是大陆板块之间的一些小岛碰撞所形成的小型缝合带。他们的这个发现和认识,为板块填图提供了依据,为进一步探讨板块学说做出了有价值的贡献。
在“无人区”这个“地质博物馆”里,极其丰富的地质现象和老地质队员们许许多多感人事迹,激励着青年一代的地质工作者,使他们深深地爱上了地质学。占这支地质调查队伍一半多的青年人,从踏入“无人区”的第一天起,就注意从长期抛家离舍奋战在西藏高原上的二十多位老地质队员身上,寻找闪光的品质。许多青年把他们比作高山雪莲,作为榜样。1982年从昆明地质学校毕业的藏族青年边巴,立志成为藏族新一代的地质学家。他到“无人区”时,看到复杂的地质构造不知从哪里下手,就认真跟老地质队员学习。到了晚上,不管多么劳累总是认真整理笔记,然后请老同志审阅,他记的笔记达到了地质资料的要求。
80多天的“无人区”地质调查结束了。他们共完成地质路线4,200公里,收集各种化石、标本12,000多块,实测地质剖面6万多米,新发现金、铁、煤、石膏等各种矿点18个,在地层地质研究方面取得许多重要成果,总成图面积15万平方公里,填补了一块比浙江省面积还大的地质空白。这是一百多名英雄的地质队员用闪光的一行行脚印踏出来的。他们的开拓精神,将激励更多的地质人员去彻底揭开“无人区”的奥秘。(附图片)
这是西藏地质调查大队的地质队员们在火山锥上远眺喀喇昆仑山主脊。
这是地质队员在“无人区”一个火山焙岩舌上采集黑色玄武岩中包裹的一块岩盐块体。
这是西藏地质调查大队二分队五组在“无人区”的雪原营地。 本报记者 李 才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