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沙海映红赤子心——记献身大西北建设的归国侨胞、共产党员石庆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12-06
第5版()
专栏:通讯

沙海映红赤子心
——记献身大西北建设的归国侨胞、共产党员石庆辉
在今年的中国科学院野外工作会议上,共产党员、归国侨胞、兰州沙漠研究所沙坡头沙漠科学研究站助理研究员石庆辉,被授予“先进工作者”的光荣称号。
石庆辉祖籍福建,出生在缅甸。1952年,他二十岁刚出头,就只身回到了祖国。1960年南京大学生物系毕业,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治沙队,来到了祖国的大西北。
开始,石庆辉一看那连绵起伏的茫茫沙海,有点不寒而栗。但是,没有多久,带领他们考察的刘慎谔等老科学家不畏艰苦的精神,深深感动了他。他心里想:“茫茫沙海,荒无人烟,却是祖国母亲身上的一块‘肉’。祖国需要我考察治理,我能尽绵薄之力,也就感到光荣了!”
从那以后,他就一头钻进了沙海,以苦为乐,以苦为荣,同其他同志一道,战胜一个又一个令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胜利地完成了头道湖和巴彦高勒等地的科学考察任务。
不久,石庆辉便转到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北部的沙坡头沙漠科学研究站工作。
沙坡头南临黄河,东、西、北三面全被大沙漠包围,气候条件异常恶劣。石庆辉一到研究站,又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艰苦的工作中去。为了搜集沙生植物的标本,测定植物在沙漠里蒸腾的数据,石庆辉几乎每天顶狂风、冒飞沙,奔波在沙丘谷底。经过二十几年的艰辛努力,共采集各种植物标本200多种,500多号,建立了700多份沙生植物标本档案。
与此同时,石庆辉还先后承担了沙区造林和沙坡头无灌区植物演替的研究。他在人工造林区建立了九个样方,在天然林带建立了五个样方,不管刮风下雨或节日假日,都坚持按固定时间去进行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观测研究。为了观测林木等植物地上部的生长和地下部根须变化的情况,他有时在灼热的沙面上,一趴就是几个小时,眼睛被热气蒸红了,嘴唇渴得干裂了,还是一丝不苟地坚持做记录。
十年动乱中,“海外关系”、“白专道路”等政治大帽子一齐向他抛来。有人劝他设法离开这里。石庆辉说:“我决不离开祖国需要我的地方!”石庆辉为了开发、建设祖国大西北,毅然同土生土长的宁夏中卫县招待所的女服务员利桂英结成了终身伴侣。即使在被“发配”去“劳动改造”的时候,他依然继续对沙漠、植物偷偷地进行考察、研究。他和有关同志们合作,先后写出十来份有价值的论文和考察报告。
二十多年来,大西北的茫茫沙海把石庆辉那颗赤子之心映得通红。1981年4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去年和今年,他又分别被评选为甘肃省、全国侨联和中国科学院的先进工作者,受到了党和人民的奖励。石庆辉说:“祖国大西北的茫茫沙海,还有许多奥秘没有揭示。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决不能把起点当成终点。”
本报记者 崔诚五 张 锦(附图片)
图为石庆辉(右)在采集标本。本报记者 吴文彪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