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富海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12-08
第2版()
专栏:述评

富海南
本报记者 吴元富
有人说,海南之富,富于天,有道理。海南岛的自然优势,的确是得天独厚。今年11月,我去海南的时候,北京已是初冬,寒风萧瑟,不少人穿上了棉衣,而海南,却是满目苍翠,一派葱茏。那里,一年四季,都是生长的季节,又都是收获的季节。老天对海南的恩赐,确实够多了。
但是,目前的海南并不富。从工业建设、农田开发到人民生活,都看不出与隔海相对的大陆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独厚”的地方。相反,那里的物价较贵,特别是农副土特产品,不要说比不上苏皖、比不上北京,就是比广州,也高出许多。海南四面环海,有丰富的大海资源,按说该是鱼虾满市、物美价廉的,实际上却数量很少,价钱也较高。据海南岛行署的一位负责同志介绍说,岛上财政拮据,每年靠国家拿5,000万元作补贴,日子才能过得去。
因此,光说海南富于天,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自然条件不能充分利用,就不会变成社会财富。还是应该说,海南岛要富,得富于人,得富于这一代的开发者、建设者。
海南的开发和建设已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重视,一个大的规划正在制订中。海南人谈起此事来雄心勃勃,喜在眉梢,欢乐之情,溢于言表。但是,开发建设的资金从哪里来?物资从哪里来?技术力量从哪里来?海南区党委目前正在着手解决。但是,解决要有过程,各方面的矛盾如何协调、统一,也还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从现在起,海南人应该干些什么呢?区党委已作了安排,人民群众正在朝着一个伟大的目标前进。当然有些具体问题还可进一步研究。海南有丰富的资源,举两件小东西为例:含羞草,在北京,两寸长的一棵,卖几毛钱,而在海南,到处都有,汽车停在公路边,不大功夫,你就可以拔一把;海边上的贝壳、海底的珊瑚,又细又长的象锥子一样的海螺,在海南多得不得了。有一次我在海边见到一大堆海螺,原来是准备磨成粉做肥料用的。而这些东西拿到北方来,拿到城市来,不要说孩子们喜欢,大人也爱不释手。河北省张家口地区有一个县,那地方很穷,可是人们很会做生意,据说他们从路边挖一块土,揉成泥巴,再捏成小人、小动物之类,就可以卖钱,很多人就是靠此谋生的;比起泥巴,海南的贝类、珊瑚要贵重多了,可不可以在这些小东西上打些主意,作些文章呢!可不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搞些开发性的生产,让当地的人民先富起来呢?
“大地有泉皆化酒,长林无树不摇钱”。前者未见,但摇“钱”的树,海南遍地皆是。橡胶、椰子、咖啡、香蕉、胡椒……这些热带亚热带的经济林之外,还有许多举世罕见的名贵树种。北京的故宫、明十三陵、承德避暑山庄,这些古建筑中,都有海南的木材。据说岛上有一种菠萝蜜,每个重四五十斤,可惜这次我们没有见到。然而你不要以为,现在岛上遍地都是茂密的森林。不是的,从海口市往南,有一段很长的路,几乎见不到什么正经的树。炎热的气候,丰富的雨量,滋润的却是丛丛野草。还有些山是光秃秃的,个别地方还有沙丘。海南岛的生态,解放后遭到了严重破坏。据说解放的时候,整个岛有天然林1,295万亩,现在不足4万亩了。这些年,靠出卖木材过日子,补栽量远远小于砍伐量。更奇怪的是,岛上的机关、工厂和广大农村的社员,全烧木材。就连设备比较高级的宾馆——海南招待所,院子里也堆着大垛准备烧火的木材。在北京一根檩条可卖三四十元,而在那里,却是付之一炬就完了。整个岛,一天烧多少,一年烧多少,解放以后共烧了多少,如果能统计出数字来,该是多么惊人啊!
岛上并非没有能源,地下有褐煤、石油、油页岩;地上的河流可以发电1,000万千瓦;日照时间长,太阳能丰富;发展沼气的条件也很好。但这些,开发利用得都很差,岛上著名的兴隆华侨农场,去年建了一座水力发电站,装机容量2,900千瓦,本场的生产生活用电全够了。然而象这样的问题,目前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大块大块的木材还在往灶堂里填!
海南之富,富于天。然而如果人的思想跟不上去,致富的措施跟不上去,得天独厚的条件,很可能变成写在纸上,谈在嘴上,夸耀于人而不起实际作用的东西。弄得不好,只取不予,还可能把长处变成短处,把优势变成劣势。自然界的生态规律往往就是这样回答问题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