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歌剧有待振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12-09
第8版()
专栏:答读者问

歌剧有待振兴
中国歌剧舞剧院 于夫
问:歌剧是人民群众喜爱的一种艺术。《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洪湖赤卫队》等歌剧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是为什么这些年来一直看不到好的歌剧出现呢?
答:歌剧,在我国革命进程中,曾以它独有的吸引力感染过人们,教育过人们,甚至使一些人走上了革命道路。那些遭受着几千年封建压迫的农民,一经观看歌剧《白毛女》演出之后,被激发起来的深仇大恨,竟能汇成搏击地主阶级的巨浪;那些刚刚反正过来的敌伪军,一经看罢歌剧《血泪仇》演出之后,会立即掉转枪口变成杀向反动营垒的生力军。这说明:革命的、战斗的传统是新歌剧的生命!
歌剧自它诞生之日起,就力求做到革命的政治内容与传统的艺术形式相结合(如《兄妹开荒》等)。从事歌剧艺术的文艺工作者,千方百计地从艺术表现形式上去努力探求适合民族歌剧的表现手法,使歌剧逐步走上努力继承民族艺术传统的道路,从而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
另一方面,在创作《兄妹开荒》、《白毛女》的过程中,由于编剧、作曲、导演、演员等绝大多数都是学习了新文化的知识分子、接受过西欧文化影响的洋学生,因而歌剧的创作之初,便有意识地借鉴了西欧的艺术表现手法,如话剧、交响乐、合唱等等。这种对西欧文化营养的吸收,起到了促使民族歌剧成长的作用。
然而更为重要的却是一九四二年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文艺工作者的思想面貌发生了转变——决心走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邓小平同志指出:“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一切进步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就在于他们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忘记、忽略或是割断这种联系,艺术生命就会枯竭。”(《邓小平文选》一八三页)革命的歌剧之所以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她们来自人民,当时的歌剧工作者同人民保持着血肉联系。
五十年代后期,歌剧曾一度十分繁荣,全国的歌剧院、团创作演出了不少成功的作品,其中《小二黑结婚》、《洪湖赤卫队》、《江姐》等都很为观众所喜爱,剧中的一些曲调常被人们咏唱。敬爱的周总理高兴时就喜欢手挥节拍,轻唱“洪湖水呀,浪打浪……”。探索这些剧目之所以成功的奥秘,不外乎:要有一个好的创作集体;抓住了具有歌剧发挥余地的体裁;一支为追求共同理想而献身的演员队伍;一个领导坚强、一心搞事业、有实验韧性的院团组织等。
十年浩劫,毁了歌剧的两代成熟的演员。虽经几年来的大力恢复,仍因元气伤尽,康复需时,上述五条又缺一少二,特别是由于歌剧的作品创作周期长、成功率小、演出少,致使一些观众对歌剧十分陌生了。这种情况自然会引起从事歌剧事业的同志和爱好歌剧的广大观众的焦虑……
然而,从整个形势看,还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目前,全国歌剧专业院团已达六十三个以上,以一九八○年为例,共创作演出了歌剧八十二部,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年。今年以来,歌剧更是方兴未艾。从春至夏,仅首都舞台就有八部中外歌剧陆续演出。一批经过严格的长期训练的歌剧生力军已走上工作岗位,初露头角的新人辈出。特别是祖国声乐界新秀纷纷膺获国际赛大奖,大大促进了声乐艺术的繁荣。当然,要创作出更多能深得观众之心的、优秀的歌剧来,还需要我们付出艰巨的努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