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不忘国家集体——访山西平遥县劳动致富户刘生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12-10
第2版()
专栏:

不忘国家集体
——访山西平遥县劳动致富户刘生武
本报记者 贺海
在一次山西晋中地区表彰勤劳致富社员代表大会上,一位憨厚朴实的农民正在发言:“我叫刘生武,今年三十五,人家叫我‘二百五’,今年挣了两万五。”他这几句富有幽默感的开场白,顿时引起哄堂大笑。
刘生武确实很不简单,他不仅靠勤劳致富,并能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关系。他的事迹在当地广泛流传着。
“二百五”的来历
刘生武所在的平遥县东郭大队有一个队办的农机厂,由于经营不善,连年亏损。在濒临倒闭的情况下,大队张榜招标。刘生武看到无人承包,冒着风险把农机厂揽了过来,同大队签订了三年的合同。刘生武只有初中文化,不懂农机技术,又不会管理,承包的第一年,亏损了7,000元。群众议论纷纷,说他是“二百五”。
广开门路,掌握市场信息
刘生武并没有灰心丧气,他到地、市农机部门广泛了解究竟那些产品适销对路,随时掌握市场信息。当时他了解到磨面用的小型锥形磨、六○五○号车轴、以及小型拖拉机用的1.5吨和10吨拖车都是受农民欢迎的热门货。1982年,他下决心生产这些产品。
刘生武改变了产品种类后,就想方设法降低成本,由用新料改变用大厂淘汰下来的旧料,在不影响质量的前提下,生产出新的产品。他订出了四项岗位责任制,使全厂52名职工,各得其所,各负其责,有奖有惩。由于上下一心,提高了劳动效率,提高了产品质量。1982年全年总产值达到22万元,纯利润增加到2.5万元。年终时,上交大队1.1万元,是合同规定5,500元的一倍。
今年,由于产品适销对路,上半年总产值达到了52.8万元,纯利润又增加到3.5万元。刘生武从一个不懂农机,不懂经营管理的“二百五”变成了一个行家。
为国家分忧 为群众解难
刘生武劳动致富后,想的并不完全是个人发家致富。他本着国家得大头,集体得中头,个人得小头的原则,正确处理三者的关系。他除完成国家的税收和上交大队一部分、添置必要的生产设备外,还买了3,000元的国库券;今年夏收,为了解决广大社员脱麦的困难,用400多元买了一台脱粒机;为了解决本大队人畜吃水的困难,投资6,400元,打了5眼井;最难能可贵的是,他用2,700元作智力投资,包下了大队小学11位民办教师的工资和400名学生的学费。修缮了教室,添置了桌、凳、黑板等上课用具。此外,负担了本大队五户五保户的衣食费用;把全村18户贫困户的子女,安排在农机厂工作。为了支持群众发展家庭副业,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还借给本村和外村专业户生产资金5,000元。
不久前,当记者访问他的时候,他深有感触地说:“我过去种过地,背过砖,掏过大粪,当过养路工,但一年劳动下来,收入有限。三中全会以后,农村落实了党的各项政策,我才真正翻了身。我相信党的政策,也相信群众会支持我把这个小厂办好。过去为集体办了一点好事算不得什么,今后还要继续努力,为四化建设作出新贡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