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点点怀乡思亲泪——台湾老报人马星野赋诗撰文抒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12-12
第4版()
专栏:今日台湾

点点怀乡思亲泪
——台湾老报人马星野赋诗撰文抒怀
王大兆
11月13日,台湾《中央日报》岛内版和国际航空版上,同时刊登了老报人马星野的一首怀乡思亲诗,全诗如下:
呈南怀瑾先生谢赠乡味
拜赐莼鲈乡味长,
雁山瓯海土生香。
眼前点点思亲泪,
欲试鱼生未忍尝。
诗中的“雁山瓯海”,是指浙江的南北雁荡山和瓯江。“鱼生”则是温州一带的一种海鲜腌品,是用一二寸的小带鱼拌以萝卜丝等腌成的,味道鲜美,是下饭的好小菜。
马星野是温州市平阳县人,这首诗不但表达了他对故乡山水风光的向往心情;还真挚地传达了他对亲人故友的无比思念。
在此之前,即10月9日,马星野还在《中央日报》上发表了题为《永怀嫂氏》一文,悼念刚刚逝世于上海的吴伍氏表嫂。文中谈到1948年他因母亲“患背疽之疾”,而由南京回温州瑞安,吴伍氏设宴款待的情景:“她知道我离乡日久,爱吃飞云江中有名的海鲜,如肥美的螃蟹(当地人称为蝤蠓,台省人称为蟳)、龟脚(寄生在海石上的贝类)、赤虾(红色有长须的嫩虾)及蜊黄(也是带壳贝类),使我惊故乡海味之奇美”。难怪现在他收到朋友赠送的故乡海鲜,亲情乡情油然而生,写下如此动情的诗。
从1979年元旦北京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以来,马星野曾多次发表怀念故乡亲人和师友的文章。如1980年10月21日,他在《中央日报》上发表的《我生之初》,文章分四部分回忆了童年时代的故园和家史,写出了落下桂花“铺满如一层织锦红地毯”的院中草地,和对亲人们的怀念。他还说自己在台湾每逢清明节和父母亲的生辰与忌辰时,“总要到大屯山上的于公右任的墓地上,向着大海,陈列水果与清茶,朝西跪拜,哀读祭文,……明知父母的魂魄无法飞渡台湾海峡,与我一见,但这是毫无办法中想出来的办法”。他凄凉地写道“茫茫大海,一发青山,何处是双亲坟墓呢?”
1981年,他在《中华日报》上,还曾发表题为《和气春风朱自清——怀念我的中学老师》一文。文中说他怀念“私塾时代”、“小学时代”的老师;也怀念“中学时代”、“大学时代及留学时代”的老师,“但心中最深刻的印象”还是“初中时期”的朱自清先生和母校“温州第十中学”(现为温州第一中学)。文中还描述了朱自清先生对他的教诲,他们之间二十五年的师生情谊,以及母校的“春草池”。
马星野现任台湾“中央社”董事长,兼台湾“中国新闻学会”和“中国大众传播教育协会”的理事长。他曾协助创办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的新闻系,担任教授及系主任达十四年之久;又曾先后担任国民党南京时期和迁台后的《中央日报》社社长,在台湾新闻界被誉为“桃李满门”的“元老”。他怀乡思亲的心声,充分代表了国民党老一代人渴望早日回到故乡会见亲人的愿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