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严肃认真地对待精神产品——关于电视剧创作问题的几点意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12-12
第7版()
专栏:

严肃认真地对待精神产品
——关于电视剧创作问题的几点意见
杨疏
本报自10月中旬开展“提高电视剧质量笔谈”以来,许多同志就电视剧创作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如电视剧工作者提高社会责任感,端正创作思想,加强理论学习,坚持深入生活,提高艺术素养和表演技巧等问题,发表了很好的意见。我们相信,这些意见和建议,对于今后进一步提高电视剧创作的思想艺术质量,繁荣电视剧创作,是会有促进作用的。本报今天再发表几篇来信来稿,同时发表杨疏同志的《严肃认真地对待精神产品》一文,作为这次笔谈的小结。 ——编者
最近,《人民日报》“文艺评论”版开展“提高电视剧质量笔谈”,我虽然不是电视剧工作者,但作为一个热心的观众,还是很注意这场讨论,几乎读了所有的笔谈文章,觉得很受启发,得到不少教益。在这里,我想联系电视剧创作的实际,就严肃认真地对待精神产品问题,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电视观众对电视剧有意见,正象电影观众对电影有意见,戏剧观众对戏剧有意见一样,都是产生于对具体演出节目的欣赏感受之中,其中包含着对不同节目的是非、美丑、精粗、高下的比较结果。观众是直接从屏幕、银幕或舞台上欣赏创作的最后成品的,所以焦点就集中在节目的思想艺术质量上。至于生产每一成品的各个有关部门和环节应负多少责任,观众并无多大兴趣去作过多的了解。比如群众去饭馆吃饭,所注意的是色、香、味,并不关心其经营管理和生产过程。因此,作为电视剧工作者,面对观众所提出的问题,似乎无需把在电视剧工作中所涉及的各方面的问题,都全盘端给观众,而应集中对如何提高电视剧的思想艺术质量问题,作出具体的有信心的正面的回答,使观众增强对提高电视剧质量的信心和希望。
电视剧是一种新起的艺术形式,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很短,只是近几年才突飞猛进。正因如此,电视剧面临着许多困难,诸如队伍年轻、经费有限、生产管理缺乏经验、需要量大、供不应求,等等。把这些实际问题摆出来,观众也是能谅解的。但是,电视剧既然是一种艺术,除了它自身的特点而外,和其它文学艺术形式也有相通或相同的地方,也就是说,电视剧工作者和其他文学艺术工作者一样,都要严肃认真地来对待自己的精神产品。好的电视剧的产生,在这方面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平庸的、不好的甚至思想倾向错误的电视剧的出现,也在这方面提供了值得汲取的教训。
近几年电视剧创作的实践表明,在基本相同的客观条件下,为什么有的电视台能生产出《凡人小事》、《新岸》、《蹉跎岁月》、《武松》、《鲁迅》、《华罗庚》、《高山下的花环》等受人欢迎的作品;有的电视台却生产出《黑十字架》、《飘然太白》、《天宝轶事》、《人塑》等受到观众批评和责难的作品?还有更多一些观众不爱看的平庸之作?这恐怕就不能单从工作条件或物质条件的差别来解释,只能从创作思想、创作态度来找原因。我以为,出现后两类作品的根本原因,就是缺乏对人民极端负责任的严肃创作态度。经验证明,创作出一部好的电视剧,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要有较高的思想理论修养和认识水平,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要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和艰苦探索的精神,要有艺术上的雄心壮志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但是,从有些思想和艺术质量不怎么高,或不太好的电视剧看来,创作者在这些方面则很欠缺,甚至还缺乏自知之明,对此表现出相当的忽视和轻视。或想走捷径而草率从事,或见异思迁而赶时髦,或分不清生活和艺术的美丑,或“功夫在戏外”走邪门歪道。其结果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招来了观众的批评。怨谁呢?不应该从自己身上来找点原因吗?
粗制滥造,无论在物质生产部门还是精神生产部门,都是不能容许的。它反映了生产者的事业心太差,对服务的对象缺乏高度的责任心和满腔热情。尤其是精神生产部门,粗制滥造的后果更严重。在这个问题上,电视剧和其他文学艺术形式并无不同。但是,在分析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时,过分强调需要量大、时间性强等因素,就显得失之片面。一个艺术门类成就的高下,是不能简单地用数量的多少或成品的快慢来衡量的,关键是艺术的质量。因为需要量大而草率从事,这种看法本身就成问题。这样作的结果,也许需要量解决了,播放的时间排满了,可以算完成任务交差了,然而却没有更多地想想问题的另一面,这样的节目播出后观众不爱看或不看怎么办?岂非失去了对象而白费精力。观众看了有意见又怎么办,能以“饥不择食”的逻辑来解释么?至于时间性强,更不是理由。要讲时间性强,报纸消息、广播、电视新闻的时间性最强,但也不允许粗制滥造,甚至连一个字、一个标点也马虎不得。如果不从创作思想、创作态度和群众观点找根本原因,面对观众的批评,有时还会感到委屈,这对工作的改进是不利的。
要提高电视剧的质量,还有一个在创作实践的过程中扬长避短的问题,即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探索出自己独特的道路。每个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有利条件,如何发挥自己的长处,就必须有清醒的分析和了解。有的表现现实生活有成功的经验,如《凡人小事》,那么,就应在这个基础上争取有更大的成绩。有的人物传记拍得好,就不妨再多搞一些。《鲁迅》开了个头,很好,同时也为《华罗庚》取得成功创造了条件。同样,湖北正在拍《闻一多》,江苏正在拍《徐悲鸿》,也是尽量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所谓“抢题材”、“撞车”等现象的产生,就反映了盲目性,没有走自己独特道路的信心和计划。发挥自己的优势,在不断地发挥自己优势的过程中,艰苦地“更上一层楼”。保持自己的优势,也是要全力以赴的,一松劲,也许会下来。《武松》拍出后,观众普遍称赞,并对以后的《水浒》剧寄予了更大的希望,也是对创作者的信赖和支持。获得这样的效果很不容易。实际上这些观众的欣赏水平和要求比未看《武松》前是提高了。所以,继之而出现的《鲁智深》,即使与《武松》的水平不相上下,也不会得到相同程度的称赞,何况还赶不上前者的水平,观众感到不满足是很自然的。从艺术规律讲,群众的要求永远也不会完全满足,只能在适应的过程中相对地满足。适应,满足;新的不满足,更高的适应,互相影响,不断前进。否则,还能再往前发展吗?总结这点经验,不仅对现在的《水浒》连续剧,而且对将要出现的《西游记》连续剧、《红楼梦》连续剧等等都是必要的。
广大观众对电视剧的意见多,对电影的意见多,正表现了对这些艺术形式的关心和更高要求。这也是正常的,合乎规律的,因为这些艺术形式的观众比文学作品的读者要更加广泛得多。艺术的欣赏者同时也是艺术生产的监督者,这对艺术生产本身是好事,不是坏事。但是,从近几年对某些电视剧的正常的健康的批评来看,有的电视剧工作者表现得相当不虚心,不冷静,甚至个别的态度相当恶劣,这无疑对电视剧质量的提高起了阻碍作用。这同整个文艺领域里不能开展正常的健康的批评一样,都是一种不正之风。正因为电视剧的历史不久,队伍年轻,更应该虚心地听取各方面的批评意见,尤其是广大观众的意见。适当的鼓励和恰当的批评,都是提高电视剧质量不可缺少的条件,前者可以使自己的长处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后者可以使缺点得到克服。年纪轻,不摆老资格,向其他老大哥虚心学习,也许会“后来者居上”,那岂不更好。在批评面前往后看,或委屈,或反感,或消沉,那会使自己在创作的道路上停滞徘徊;而用新的创作成就来回答批评,将会获得观众更大的信任和支持。对好的电视剧表扬和对不好的批评固然重要,但对大量平庸的采取无所谓的忽视态度,则是非常错误的。作品的平庸反映了创作者思想的平庸、审美观念的平庸和生活态度的平庸。严格点说,平庸就是缺乏高尚的东西。我们的电视剧队伍应该是优秀的人才越来越多,而不是艺术上的庸人越来越多,对平庸的作品不给予足够的重视,恰恰是造就艺术庸人的温床。因此,开展积极的批评,是提高电视思想艺术质量不可缺少的工作。
作为一个观众,从对电视剧问题的讨论中,学习到不少的东西。但是,重要的是期待电视剧工作者尽快地拿出高质量的作品来,满足观众的需要,从而证明讨论并未落空,证明电视剧工作者认识上的确提高了,创作的确上去了,以拚搏的精神取得了艺术上的胜利。拚搏精神之所以可贵,正由于是在困难的条件下充分发挥了主观的能动性,主动去创造条件,而不是等待条件。否则,即使工作条件能赶上电影界了,也不等于能产生出好的作品来。为什么?观众对电影的不少意见即是证明,彼此患有相似的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