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红海省在起飞——上埃及行之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12-13
第6版()
专栏:埃及通讯

红海省在起飞
——上埃及行之一
本报记者 俞成秀 光明日报记者 符福渊
上埃及,通常指的是开罗以南的辽阔地区。开罗以北的尼罗河三角洲称为下埃及。上埃及中央是一条狭长的谷地,两侧为绵亘浩瀚的东西沙漠,尼罗河由南而北注入地中海,象一条翠绿的绦带把埃及的非洲部分一分为二。
从开罗向东至苏伊士,再往南走,就进入埃及的红海省。视野所及,一片荒沙秃岭。路上人少车稀。车窗左面是无边的大海,近岸处水色碧绿,深海一片湛蓝。海面泛起的洁白浪花,好似初春的残雪。这美丽的景色使人忘记了旅途的疲劳和大漠的寂寥。
车到省会古尔达卡已近傍晚。负责接待我们的苏珊女士是省新闻中心主任。第二天她就陪我们去见省长优素福中将。优素福讲话铿锵有力,性格豪放热情,使人觉得他具有很强的事业心和进取精神。红海省是埃及开发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摆在他前面的任务显然十分艰巨。
红海省地域辽阔,总面积占全国领土的21%,人口却只有14万。境内黄沙滚滚,寸草不生,没有农业。所需粮食全部依靠进口,蔬菜、水果也全从外省运入。我们在萨法贾参观了一座进口粮食的专用码头,工人们正在卸下从澳大利亚运来的一批小麦。主人说,平均每天进口粮食4,000至5,000吨。
沙漠最缺的是水。没有水,不仅农耕不可能,连饮用盥洗也成问题。我们下榻的古尔达卡旅馆定时供水,过了时间便没水洗澡。这里的淡水从几百公里外的尼罗河运来。过去用运水车,不久前铺设了一条输水管道,但成本很高,每立方米淡水价值1.5镑,真是水贵如油。
红海省开发建设也有其有利条件。南部地区蕴藏着丰富的金、铜、磷酸盐和石灰石矿;北部已探明有石油。萨法贾磷酸盐矿年产25万吨,全部出口,每年可换外汇300万到350万美元。北部油田已经开采,产量逐年上升,在全国石油生产中居重要地位。油田熊熊燃烧的石油气,象是一支照亮红海省发展前景的火炬。
红海省地处海滨,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沙滩洁白,海水澄澈,岸边彩贝俯拾即是,还有玲珑的珊瑚和彩色纷呈、形体奇特的各种热带鱼,不失为发展旅游业的理想境地。在古尔达卡海湾,已修建了一幢豪华旅馆,不远处还有一座设计别致的旅游村。虽然不到旅游盛季,一些欧美游客已经捷足先登,来此度假。据说,每年到这里来的游客多达数十万。古尔达卡准备大展宏图,沿海滨修建更多的旅游设施。
为了发展文教卫生事业,红海省采取了一些鼓励政策,规定凡是来该省工作的医生,一律分配一幢别墅式住宅,期满七年,房子即归自己所有。对外省来的教员则规定,任满两年,可以批准出国到工资收入高的海湾国家工作。因此,愿意来红海任教的人源源不断。
优素福中将还考虑改善省内以游牧为生的贝都因人的生活条件。谈起此事,他笑容顿收,随手从书架上拿起一本影集给我们看。上面全是贝都因人的特写近照,个个蓬头垢面,皱纹纵横,目光滞呆。优素福中将感情激动地说:“我想经过努力,使这些部落民与其它地区的人民一样,过上文明生活。”红海省准备在靠近尼罗河的地区建造20个村庄,帮助部落民改沙造田,过定居生活。现在5个村庄已经建成,迁去的部落民改土300费丹(每费丹约合6.3市亩),种植的甘蔗已获丰收,政府向他们颁发了金质奖章。
汽车横穿东沙漠,向西直奔尼罗河畔。车窗外面,羊群、驼队、沙丘,飞掠而过。牧人多为贝都因妇女,一律着黑色长袍,遮着面纱,只露双目,偶或将面纱拉低,可以看到鼻子上穿挂有闪光的铜环,那是她们心爱的饰物。在这贫瘠的沙原上,为了给畜群寻觅水草,真不知一天要走多少路!
沿途看到,一条高压输电线,一条铁路和第二条输水管道正在平行地向红海岸边伸展。它们送去的将是光明,是甘露,是那里急需的各种援助。这一切表明,红海省正在起飞。(附图片)
埃及红海省苏伊士湾油田的采油机和海上钻井平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