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对青海餐厅饭菜太贵的剖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12-14
第2版()
专栏:

对青海餐厅饭菜太贵的剖析
编者按 我们今天转载《北京日报》这一组报道,原因有二。一、象青海餐厅这样的问题,目前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不管大饭店、大餐厅、大酒家,还是小吃部、小饭馆,不妨都对照青海餐厅的问题,算一算自己的帐,算一算前门的帐,算一算后门的帐,也算一算中间环节的帐,不要象青海餐厅那样,只有对顾客要钱才是“明白帐”,其他都是糊涂帐。这样做,只能“糊涂”一时,天长日久,群众是会明白过来的。二、本版过去曾报道过类似青海餐厅的一些饭店、商店的问题,但终嫌浅尝辄止,没有深入下去。我们批评一个典型,常常是公布其错误事实后,再公布一下处理结果就了事了。其实这样做是很不够的。《北京日报》对青海餐厅的报道,把管理混乱造成浪费的原因找出来,把白吃、白拿、白送的领导者揭出来,就看出了这家餐厅问题的严重性,就知道了从哪里解决才抓住问题的要害。《北京日报》这种抓住问题不松手、不把缘由弄清不罢休的作风,很值得学习。
青海餐厅饭菜太贵
有群众向报社反映:“青海餐厅的炒菜太贵”,“连烧茄子都一块六,真坑人”。记者问市二服务局饮食处的同志:这个餐厅怎么样?答复是:“‘青海’一般说来还是不错的!”
青海餐厅究竟怎样?8月30日,记者随同物价检查人员,到坐落在繁华的东四十字路口西北的这家餐厅,进行了一次物价抽查。
在一楼餐厅,我们首先浏览了一下价目牌。嚄,没有一个菜是便宜的!“青海”是一级二类餐馆。按有关部门规定,一级店,经济炒菜(标准是一元以下)数目,不得少于炒菜品种总数的10%。但是,这里经营的三十几种炒菜中,一元以下的只有一个:辣子肉丁,而且还是九角五分。
我们来到经理办公室,检查成本核算时,许多问题严重得令人触目惊心。
先查的肉炒青椒,一张成本卡上,就发现了3个问题:一是毛利率偏高。这菜属经济炒菜,可是店里规定的毛利率竟高达38%,等于有关部门规定的一级饭馆的顶点毛利率。二是实际售价超过成本规定。肉炒青椒卖多少钱?价目牌上没写,成本卡上未标。问在场的副经理,讲不出;问成本核算员,说卖一元二角五分。到餐厅里,问顾客和开票的服务员,证实是一元三角。物价检查员使用计算器,完全按成本卡上注写的投料数量、进料价和毛利,反复算了几次,售价都应为一元两角四分。三是成本中的“水分”很大。青椒进货,每斤才一角一分,可是算成本,都按六角二分一斤计算。肉、油、“小料”(酱油、盐、味精),定价也显然偏高。小小八寸盘的肉炒青椒,“小料”竟算一角五分钱!
物价检查员当场算了算肉炒青椒的实际成本。一切都按餐厅规定的投料标准计算,只是青椒按实际进价计算。结果,成本只有六角二分二厘。打38%毛利,售价应为一元。
查其它炒菜的成本卡,也发现不少问题。
蔬菜,普遍是低进高算。茄子,进价是八分钱一斤,算成本,却按四角六分一斤计价。这样,一盘肉片茄子,就多收顾客四角一分钱;素烧茄子多收五角六分钱。
配料成本,普遍“水分”不小。以大烧鱼为例,厨房说,规定配料是黄瓜、水发木耳、玉兰片各三钱。算一下,合二角八分钱。成本卡上呢?写的却是:配料,三角八分,差了一角钱。这还不算,鱼价还有名堂,成本卡上,大烧鱼按分量分两种:一斤一两重的,售价五元八;一斤重的,卖五元三。我们在厨房抽查的,明明是一斤生鱼炸成的,却卖一斤一两重的价钱——五元八。
毛利偏高,更是普遍情况。翻遍厚厚的成本核算簿,规定毛利率低于36.5%的,找不到一个。72种炒菜,平均毛利率高达38.65%。
小吃部经营的是机制水饺。按规定,一斤粮票的机制生水饺,净重应为二斤六两。我们共抽查了两秤摆放在架子上、等待下锅的饺子,每秤称35个(半斤粮票数)。结果是:头一秤,重一斤一两三,分量缺一两七钱;第二秤,一斤零七钱,缺二两三钱。也就是说,一斤生饺子,缺了四两。 (九月十四日)
原因之一:管理混乱“跑、冒、漏”
青海餐厅饭菜太贵,多赚的钱到哪儿去了呢?上交国家了吗?不是。今年头九个月,这个店有一个月没有完成承包利润定额,一个月勉强完成,其他七个月,和同类餐厅相比也超得不多。
职工多分了吗?也不是。今年一至九月份,这个店职工的月平均奖金在本市饮食业中属于一般水平。
统观青海餐厅的经营管理,我们发现这里“跑、冒、漏”严重。
今年九月以前的青海餐厅,全店有收交款制度、仓库的出入库制度、进货的检斤验收制度、职工奖励制度以及文明服务、店堂卫生、职工考勤等基本的店规。除此之外,近几年本市广大企业普遍建立、健全的各种经济核算制、岗位责任制,在“青海”基本没有建立(据说,这种情况在饮食业比较普遍)。
店里的盈亏、赚赔是怎样核算出来的呢?每一个月,把“红案”当月内的全部进货(包括直接进货和从仓库进货)除去当天剩下的部分以外,全部计入成本。这些东西是不是都是卖掉了?是不是都到了顾客的餐桌之上?就没有人过问了。全店的经济核算,可以用“两头清、中间乱”一句话概括,进货、花钱是有数的,营业收入款是有数的,而整个生产过程中基本上没有核算,一笔糊涂帐。
由于管理混乱,没有相应的岗位责任制,浪费非常严重。且看几例:
今年五月份,“红案”一次就臭了二百余斤猪肉,据店里的职工说:他们事先曾多次向店领导反映过这件事,但领导没有采取任何措施。
九月十三日,餐厅小吃部一次臭了二十五斤酱鸡,每斤三元三角。因为没有明确的岗位责任制,弄不清该打谁的屁股,结果不了了之。
今年上半年,外宾餐厅十余块绣花台布(每块价值十余元),由于保管不善,全部被老鼠咬坏;好端端的半箱鸡蛋竟被误认为蛋皮,同另半箱鸡蛋皮一起倒进了垃圾桶;仅今年一至八月,各种原因造成的臭肉、臭蛋,就有五六起。至于青菜等的浪费,那就更是常事。
走进这家餐厅的主要生产部门——“红案”,你可以看到:生鱼、生肉、炸好的鱼、做好的鸡,东一摊、西一摊地随便散放在案子上、架子上、地上、筐里。“红案”的二十多名职工,谁都可以拿,谁都可以用。谁用了多少,谁用了什么,都没人过问。职工们形容说:“我们这是管进不管出,你扛走半片猪肉,也没人知道。”
“红案”管进不管出不说,“出”的渠道,正道之外还有小道。一般顾客就餐、内宾定桌和外宾就餐,有规定手续、单据,“红案”按单据作菜,出菜,这是正道。除此之外,店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任何一个店领导,开白条菜单下到厨房,都有“法律”作用;报纸公开批评“丰泽园”吃喝事件以后,这个规矩又有了新发展:领导可以“以口代条”。只要对“红案”说一声:炒几个什么菜,“红案”就得照“言”办事。至于菜炒给谁吃,是否收款,“红案”无权过问。对方吃完后,收不收钱,收多少钱,也全凭领导一言定板。交钱时,也常常是经手的领导干部随便找一个服务员,交款了事,这就给不正之风大开了方便之门。
(十二月六日)
原因之二:
多方伸手“吃、拿、送”
青海餐厅饭菜太贵,多赚的钱除掉因管理混乱被浪费掉的之外,再就是被少数店内店外占便宜者“捞”走了。
一年365天里,究竟有多少张嘴到青海餐厅白吃饭、吃“蹭饭”、吃“便宜饭”?多得难以统计。职工气愤地说:反正是横竖左右、企业私人的关系户都来吃!
有关上级,有人来吃。吃完了,有的,少交钱;有的,不交钱;还有的,当时慷慨地掏出几十元,当众交给店领导,店领导“象征性”地收点,再把找的钱往来人兜中一塞,双方心照不宣。当然,也有坚持原则的。譬如,群众反映:有位副区长,每到店里吃饭,都坚持让服务员开票,按价交钱。
各种检查团、组,检查业务的、检查卫生的,甚至检查物价的,经常以“青海”作“饭口”:几个菜一汤,吃完了,每人交五六角钱,拿一张“误餐券”。因为店里没有客饭开支制度,多吃的钱,全是一古脑儿摊到顾客头上。
业务关系户:送啤酒的、送面的、修冰箱的……白吃饭更成了公开的、不成文的规矩。帐,当然也是摊到顾客头上。
这还不算。店领导私人的关系,也来店里白吃饭,吃“便宜饭”。党支部书记的关系户最多:
今年年初的一天,党支部书记老家某酒厂的几个人在店里吃饭,由这位书记和一位经理陪同。吃的有:冷荤拼盘、油焖大虾、香酥鸡、大炒里几和几种其他炒菜。喝的是五粮液。饭钱怎么办?书记一句话:人家送给咱们十瓶酒,咱们请人吃顿饭吧!饭钱分文未收。一瓶五粮液酒钱,也是从店里的“小金库”支付的。“送给咱们十瓶酒”的“咱们”指谁?是店,还是私人?书记当时虽然没说,事实却回答得十分清楚:店里少付了那家酒厂十瓶酒钱倒是不错(店里正在给该酒厂代销古贝春、武城特曲等白酒),这位书记又从店仓库里提走了十瓶酒,自己私分了。也就是说:私人受礼,公家请饭。
店里的部分领导干部,占店里的便宜和吃拿商品的现象也比较严重。最严重的,又是店里的一把手:党支部书记。
1980年,这位书记的一个亲人因病去世。火化那天晚上,几十个亲友到店吃饭。共是三桌酒饭,说是30元一桌。实际交款,3桌共交50元。
去年秋天,一个星期日,这位书记来到店里,把一个黑色人造革提包往冷荤组一撂。职工只好给他往里装。装的有酱肝、酱心、小香肠、酱牛肉四样。几个职工回忆:装了一提包;书记回忆:装了四块,比较的多。装好后没称,书记就拿走了。交多少钱?职工回忆:一分没交;书记回忆:交了两元钱。
类似的事不只这一次,也不止是书记一个人有。至于随便取几瓶啤酒、汽水,自己喝,给来人喝,就更多了。用群众的话说:家常便饭。
“上梁不正下梁歪”。领导上又吃又拿,职工中自然有人跟着吃,跟着拿。
党支部书记还带头开“后门”,把店中的茅台、五粮液、古井、洋河大曲、泸州特曲、汾酒等名酒和中华、凤凰、熊猫等名烟卖给他的老乡、熟人。有时一天就弄几次,有时一次就弄走一百八九十元的商品。仅粗略统计,今年1至8月份,他就从商店仓库中弄走近2,500元的名烟、名酒。
在说及这些问题的时候,多次有人对我们讲:
“说老实话,倒计成本的、关系户白吃白喝的,在饮食业不止‘青海’一家。”然而,我们想:不是“青海”一家,就不是问题么?不是“青海”一家,不正说明问题的严重性?不正说明清除这些歪风的重要性、迫切性么?(十二月八日)(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