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欧洲导弹年”里的激烈较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12-14
第7版()
专栏:年终专稿

“欧洲导弹年”里的激烈较量
辛树蕃 江建国
被称为“欧洲导弹年”的1983年是美苏争夺欧洲核优势的一年。这一年以1982年底苏联提出裁减核导弹新建议开始,而以欧洲中程核武器谈判破裂、美国在西欧部署新式中程导弹结束,充分反映了苏美两个超级大国斗争的激烈程度。这场斗争还牵动着美欧、苏欧的关系,影响着西欧各国的政局,因而呈现出极为错综复杂的局面。
苏联已在欧洲不声不响地部署了250枚左右的SS—20导弹,在中程核导弹上占有了优势,威胁着西欧的安全。美国则同北约盟国一起,竭力抗衡苏联的核优势,决心要在今年年底前开始在西欧部署美国的潘兴Ⅱ式导弹和巡航导弹。美苏在欧洲展开的核优势争夺战遭到了西欧各阶层人民的强烈反对。在这种情况下,美苏两家既要进行新的核军备竞赛,又不得不装出愿意就所谓削减欧洲中程核武器举行谈判的姿态。
从去年年底开始,美苏在谈判桌上对阵,首先拉开了一场“建议战”。苏联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接连提出两个互为补充的建议,美国也先后提出三个建议。苏联建议的中心内容是削减自己的一部分SS—20导弹,使之达到与英法核力量相等的水平,而要美国不部署新导弹。这种建议既能打掉美国在欧洲部署新导弹的计划,又能显示自己单方面裁减核武器的诚意,而且还把英国、法国的核力量套进去。而实际上苏联在欧洲的中程核力量对比中仍然凌驾于美国之上。美国建议的核心则是,美苏的核力量应该“均等”,要么大家都是零,苏联把SS—20导弹全部拆除销毁,美国也不部署;要么苏联有多少核导弹,美国也要有多少,大家相等。美国是要借此把自己打扮成彻底裁军的拥护者,把苏联的优势拉下来。
为了迫使对方就范,苏美在欧洲施展了一系列纵横捭阖的策略。苏联力图分化西方联盟,竭力离间美国同一些对部署美国新导弹有疑虑的西欧国家之间的关系。它拉拢讨好这些西欧国家,同时又大肆威胁恐吓,宣称如果谁同意在自己领土上部署美国核导弹,就得成为苏联进行核报复的靶子。然而苏联的这种分化战术没有取得多少效果,因为它的导弹优势是西欧各国必须考虑对付的一个实实在在的威胁。它把英法的独立核力量套住的做法引起了英法的反感。被苏联一贯当作拉拢重点的联邦德国又由于基民盟的上台而趋向对苏强硬。美国则采取了同盟国“团结”的政策。它加强了同西欧国家的磋商,接受了盟国提出的在部署导弹前同苏联谈判的主张,采纳了联邦德国坚持的“零点方案”等等,从而得到了盟国的支持,终于得以在西欧开始部署新的导弹,从而在美苏争夺欧洲核优势的斗争中赢得了一个回合。
面对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的激烈争夺,处于夹缝中的西欧国家,由于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在这一年里也更多地卷入了这场斗争。它们主动提出了一些力图打破僵局的折衷建议,并大大加强了内部的磋商,表现了少有的联合一致。
西欧国家为了抗衡苏联SS—20导弹的威胁,免遭苏联的核讹诈,需要部署美国的新式中程导弹。在这一点上,同美国的立场是一致的。另一方面,西欧国家担心核军备竞赛无止境地升级,不仅会增加对西欧提高军费的压力,而且必定加剧欧洲的紧张局势。何况西欧国家同苏联、东欧地理上比较接近,经济贸易来往又逐步发展,因而它们在支持美国立场的同时,又竭力劝阻里根政府执行过于强硬的对苏政策,要求美国实行在部署导弹的同时进行同苏联对话的方针;有些国家倾向于希望美苏谈判成功,从而撤销部署美国新导弹的计划。
更为重要的是,一年来在西欧越来越多的国家兴起了声势浩大的反核和平运动。今年秋天再次高涨起来的和平游行示威,是战后几十年来所罕见的。这场运动反对两个超级大国在欧洲进行核军备竞赛,反对在西欧部署美国新式导弹。这反映了西欧人民要求和平、反对战争的强烈愿望。它不能不对西欧国家政府造成巨大压力,迫使它们在欧洲导弹问题上奉行更为谨慎的政策。而一些在野的“左翼”政党在风起云涌的和平运动面前,为争取人心,也提出了暂缓部署美国导弹的口号。联邦德国的社会民主党在台上时是主张部署新导弹的,而在今年初下野后却改变了原来的态度,声称即使美苏谈判达不成协议,联邦德国也不应自动部署美国的核导弹。荷兰一连4届内阁因得不到“左翼”政党占多数的议会支持而无法作出明确的部署决定。比利时议会内也存在着一个强大的“左翼”反对派。这充分反映了在美苏争霸欧洲日益加剧的情况下,西欧各国既要支持美国,又不能唯美国之命是从,同苏联闹翻的微妙处境。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欧洲导弹年”的激烈争斗,目前虽然美国是占了上风,但斗争并未结束,双方还在积极准备下一回合的交锋。可以预料,在未来的岁月里,两个超级大国围绕着欧洲导弹的争夺,将更趋激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