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古城之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12-15
第8版()
专栏:大地

古城之恋
韦野
看戏看多了,一般的演出,容易忘掉,出色的演出,还能记起一些。可是,有一出戏的上演情况,却长久留在我的脑海里,教人难忘,这就是一九四六年春季,我在邯郸古城看过的一出刘伯承司令员倡导上演的京剧《将相和》。
一个星期日的晚上,我无意中被市京剧团的一位同志领进戏院,坐在中间偏右的位置上,第一次欣赏搬上舞台的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我不懂戏曲表演,演得好坏看不出来,见多数人使劲鼓掌,便以为演得好。出乎意料的是,右边位置上紧坐在一起的两位青年边看戏边擦眼泪,激动得情不自禁。穿灰色解放军服装的青年,还不时向挨着他的农民打扮的青年人点头致歉,流露出十分内疚而悔恨的心情。我惊愕了,不知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
次日,京剧团的同志们向我叙述了事情的起因。
生活中免不了巧合。两千多年后也是在这座古城附近,发生了另一件有关团结的故事。一位解放军排长和一位民兵队长闹矛盾,惊动了邯郸市的军政领导。刘伯承同志当时住在邯郸,是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他听取了这个事件的汇报,立即开会研究,让市长和军区政治部的同志出面作调解工作。刘伯承同志说,当前,国民党反动派正虎视眈眈,想一口吃掉我们,如果我们军民内部闹矛盾,那真有被吃掉的危险。我们的军队和地方政府都是党领导下的,军政团结,军民团结,是我们胜利的根本保证。刘司令员在会上问大家:“你们知道邯郸在战国时属哪国吗?”有人回答是赵国。刘司令员接着说:“对,邯郸是赵国的都城。当时秦强赵弱,秦国
一直想吞并赵国,可就是不敢出兵。为什么呢?赵国有个宰相蔺相如,与大将廉颇很团结,又很有本领,吓得秦国不敢轻易动武。邯郸城里南街不是有个古迹‘回车巷’吗,这个典故,反映了后代人对廉颇、蔺相如和睦团结的尊敬和赞美。蔺相如和廉颇是团结的模范啊!”刘伯承同志当场倡议,让政治部编一本通俗的《蔺相如与廉颇》的故事,发给部队阅读。并要求市京剧团尽快上演《将相和》,促进军政、军民的团结。于是,京剧团星夜改编、赶排了这出戏,邯郸市很快掀起了讲“回车巷”故事,演《将相和》戏的热潮。
原来,我看戏时见到的那位穿解放军服装的青年,是军区警卫团的一位排长。他参军前在村里当民兵队长。一位跟他一道参军的民兵由于思乡,开小差回了家。排长想到家乡新上任的民兵队长和逃兵是亲戚,便误认为是民兵队长勾引他开小差,故意拆他的台。他越想越生气,私自带了一个班战士,追到村里要人。民兵队长听说后也憋了一肚子气,认为他刚在部队当了官,就无法无天,立即组织了一个班民兵,全副武装,追到村外。双方一见面就相互指责,怒斥,侮辱,进而发展到端起冲锋枪。警卫团闻讯后派人把排长挡了回来,他一百个想不通,夜里又偷带一批战士到村里去。事情闹大了,群众议论纷纷,影响着军民团结。
因为这件事发生在我的家乡附近,我对他们更加关注。我不清楚排长和队长知道不知道刘伯承同志是多么关心这件事。我真想立即跑到家乡,把刘司令对他们的关怀情况转告民兵队长。可是,自那天晚上在剧场瞧见他们之后,我一直没机会见到他们。
从这件事发生以后,演《将相和》戏、讲“廉颇、蔺相如故事”之风,在邯郸的许多机关、部队、支援前线的单位传播着。有的说,是排长先看了戏,主动提出请队长来看戏;有的说,是队长先看了戏,受了蔺相如忍辱不怒以大局为重的高风亮节的感动,主动提出和排长一起看戏的;也有人说,犯错误赚来个戏看,收获不小,这得感谢刘司令员!
从此后,每每想起古城邯郸,心里便有绵绵的恋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