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向顾客传送首都的温暖——记北京市东外食品店营业员王焕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12-16
第2版()
专栏:北京通讯

向顾客传送首都的温暖
——记北京市东外食品店营业员王焕贵
本报记者 姚赣南 杨涌
光荣榜上又一次登上了她的名字——王焕贵。
她是北京市东外食品店的青年售货员,共产党员、市劳动模范。在全市开展“端正经营思想,提高服务水平”的教育活动中,她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受到了表彰。

东外食品店坐落在东直门立交桥东北侧三角地上,这里是六叉路口,有电车、公共汽车的四个终点站,一个长途汽车站,还有两家旅店,从火车站和机场开来的车辆也经过此地。本市的、郊县的和外省市来的人和车辆汇集这里,熙熙攘攘,真是“车水马龙”!
作为一个售货员,王焕贵每天要接待几百名顾客。对本地顾客,她热情接待;对外地顾客,她笑脸相迎,从不“欺生”、“排外”,她把外地顾客“人地两疏”的困难,看作是自己的困难,尽力为他们排难解忧。
小王是个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揣摩,她已能从顾客的口音、穿着、动作和所选购的商品上,辨认出这位顾客是不是从外地来的。虽不能说“个个准确”,也可以“八九不离十”了!一次,一位顾客在店里买了十多斤五香豆、两条大带鱼。对于这位只背着一只皮包的顾客来说,那两条带鱼可实在是个“包袱”。他皱起了眉头,不知如何是好。这一切,都被站在柜台里的小王看见了。“这是一位外地顾客。”王焕贵从顾客的穿着打扮看出了这一点。不一会儿,她手里提了个塑料袋,站在这位顾客的面前:
“同志,您把鱼装这儿吧!”她把塑料袋递了过去。
“这——”顾客一下愣住了。自己一言未发,心思全被人知。他可从来没有遇见过这样细心的售货员,马上说:“你太好了!”连连道谢付款。

“外地人”,这是个相对的称呼。北京人、天津人、上海人离开了京津沪,不也都变成了“外地人”吗?王焕贵的原籍是天津。至今,她讲的普通话里还夹杂着明显的天津口音。十年动乱期间,她在内蒙古插队,有一年回家路过北京,和伙伴们到车站附近的一家商店买东西。
“同志,我买盒那个。”一个伙伴指着玻璃柜里的奶油蛋糕对售货员说。
“什么这个那个的,叫出名字来!老帽儿!”只见那位售货员一瞪眼、一转身,“扎堆”去了。
大家气愤极了。服务态度竟如此之差,对“外地人”竟这般无礼!王焕贵按捺不住了,她冲着售货员说:“我们干的活儿,你不一定干得了;但如果我在首都干你这个活,准比你强!”
事情就那么巧。七年后,她真在首都站柜台了。党的教育,使她懂得了服务工作的意义。她认真地思索着,开始感到责任重大。首都,是祖国的心脏,全国各地有多少人向往着来一次啊!在商店这个生活的“窗口”,售货员的一言一行,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不要让外地客人失望,要让人们痛痛快快地说:“北京真好!”王焕贵这样想,这样要求自己。

王焕贵助人为乐,每天都在向顾客传送着首都的温暖。对购物的顾客,小王热情接待;对问路的、避雨的、打听车站的、甚至找厕所的人,她同样乐意帮助。一次,一位农村模样的妇女来到店里,怀里抱着一个小孩,背上掮个大包袱,胳膊上还挂了个大竹篮,东瞧西看,满面焦急的样子。王焕贵看在眼里,觉得这位顾客并不想买东西,就走过去问:“您有什么困难吗?可以告诉我,我帮您解决。”那位妇女起先还不愿说,后来才说她是从平谷县来的,刚下车,对这里很不熟悉,想上厕所,可又放心不下东西和孩子。小王接过孩子和东西,告诉了她厕所的位置。当那位妇女重新从王焕贵手里接过孩子和东西时,很感激,再三请小王到她家去做客。
“顾客的满意就是我的希望,顾客的微笑就是我的幸福。”小王从顾客们每一次会意的点头,每一次发自内心的“谢谢”声中,得到了一个售货员最美好的享受。
有位在西藏服役的解放军战士,想从北京带点东西回去,但不知买什么好。王焕贵热心为他参谋,帮他挑选。这位同志写下这样的话:“有这样可爱的人关心我们,吃苦再多也甘心!”(附图片)
王焕贵热情接待顾客。 郭松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