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日月山下的藏民寄宿小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12-16
第3版()
专栏:

日月山下的藏民寄宿小学
本报记者 颜世贵
从西宁出发,翻过闻名的日月山,再坐一刻钟的小吉普,就到倒淌河公社了。公社管委会主任孟吉,用不太纯熟的汉语向我建议:“请看看我们公社的寄宿小学吧,牧民很欢迎哩!”
寄宿小学就在公社旁边。四周筑有高高的土围墙,几排新盖的校舍,全是砖瓦结构的。宽敞的操场上,设有学生喜爱的体育运动器械。校园内整洁、宁静。
年轻的校长万马丹智接待了我们。虽说才是9月初天气,但由于海拔在3,000米以上,已冷得结冰了。他把炉火拨得旺旺的,向我介绍道:这所寄宿小学,创办于1978年。现有学生100多人,男女教师7人,还有2名炊事员,1名拖拉机手,1名放牧员。教材是省里统编的,有藏语文、汉语文、数学、音乐、体育,5年课程4年学完。4年级就可报考中学。最近三年来,考上中学和师范学校的就有44人。考不上的,只要愿意学,可以继续念,允许考到17岁。
“当然,这与公社的重视分不开。”万马丹智接着说:“公社领导不仅过问教学质量,就连生活上的琐事也想得很周到。为了保证学生有奶喝,公社拿出100只奶羊给学校,办起小牧场;规定生产队给学校供应酥油,对有子女上学的牧民给予补贴,从经济上进行扶持。”
孟吉接过话茬说:“光口头上讲不解决问题呀!要发展畜牧业,没有文化怎么能行呢?牧民们放牧流动性大,子女上学确实有困难。有了寄宿学校,就方便多了。我们宁可在其他地方抠紧一点,也不能在这上头省啊!”
无疑,这给教师们增添了力量,也给群众办学作出了榜样。离青海湖边不远的哈乙亥大队寄宿小学,就是在公社的带动下创办的。
去哈乙亥大队的路上,我们远远就看见这所队办小学的校舍了。这个大队有9万多亩草地,500多口人。但是,祖祖辈辈没有一所学校。这几年,随着牧业政策的落实,羊群有了发展,牧民的生活提高了,迫切要求子女能有上学的机会。今年初,大队决定在国家的支持下,集资办所寄宿小学。他们从队里拨出200只羊,作为学生的生活补贴;拿出1.1万元公共积累,连同国家给的1.5万元,用于修建校舍。群众听说队里要办学,也积极捐款。
上下一条心。5月动工,到我们访问时,4间教室、11间宿舍、2间伙房、4间储藏室,以及2间仓库,已出现在人们的面前了。
队长拉夫旦自豪地对我说:“再过几个月,我们队里的孩子们,就可背着书包上学了。到那时,你如果再来,就会听到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啦!”
我为倒淌河公社取得的这一成绩感到高兴。如果我们的牧区都能象这个公社,热心对待教育,牧民子女入学率就不会停留在百分之几了。(附图片)
正在建设中的哈乙亥大队寄宿学校。 本报记者 卢传友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