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让烈士和我们同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12-16
第8版()
专栏:

让烈士和我们同在
余心言
中国青年出版社曾经编辑出版过《革命烈士诗抄》和《革命烈士书信》,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的欢迎。这些书籍的出版,同时也推动了有关革命烈士资料的收集工作。许多热心的人士把自己珍藏的材料贡献出来。在这基础上,中国青年出版社又出版了《革命烈士书信续编》。
《续编》收了1925年至1979年间牺牲的76位烈士的123篇书信、遗墨,对每一位烈士,书中都附有简单的小传,作为介绍。这些烈士牺牲时,多半还在青年时期,个别的年龄大一些,如原新四军军长叶挺,牺牲时五十岁;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执行委员杨杰,牺牲时已经六十岁。
可能是由于收集资料的困难,在《续编》中收集的每位烈士的书信平均不到两件。收信人有父母、妻子、未婚妻、兄弟、子女、友人,信中所谈的有许多也只是一般的生活、工作、学习,可以说只是烈士生涯中的一鳞半爪。然而,它们却是最真实的记录。烈士们在生前既没有为升官发财而奋斗,也没有打算在死后为他们树碑立传。他们只是把他们的全部生命,贡献给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使我们今天了解烈士的全部生平,有许多困难。但是唯其如此,他们留下的每一件遗墨,就愈见其珍贵。
人类的历史是一场接力赛跑。每个人的一生都是整个人类发展链条中的一个环节。现在许多人爱谈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也只有放到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中,才能谈得清楚。但是,人类的历史,又是通过一代又一代不同的个体来延续的。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有可能对过去的状况不了解,隔膜,甚至误解,从而难以正确地接受过去的经验教训,重复地走弯路。《续编》中有一篇王息坤烈士给未婚妻的信,他是在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中牺牲的。他在信中说到:“生在我们这个时代的青年人,都为没赶上两万五千里长征而惋惜。所以想入非非(看到今天的老红军那么受人尊敬很羡慕),幻想着如果我生在那个时代,我一定干得很好,也会得到他们那样的荣誉,甚至比他们干得还要好。其实,这不过是在历史的后面看历史,而没有想象当时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不知当时有多少革命先烈为革命胜利而流血牺牲,现在活着的人们,如彭德怀所言,是幸存者。”王息坤自己也曾有过这样的想法,但是他的思想毕竟已经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他在踏上征途之时,想到的是:“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能够平安幸福地来到人世,长大成人,离不开党、祖国、人民、母亲。我们既生于她,也应当为她而死”。在战场上,他带着四个同志,面对近15倍于己的敌人,指挥大家沉着应战,把敌人大部分歼灭,他自己也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不愧是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共产主义事业是为实现人类最崇高的理想而奋斗的事业,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是建筑在人类全部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的,共产主义者是以往的优秀的道德和品质的继承者。对历史一无所知,鄙薄过去的好传统的人,不可能有光辉的未来。我们要把了解和学习革命先烈,作为向年轻的一代进行爱国主义、共产主义教育的主要措施。
我们的民族有优秀的革命传统,近百年的历史更是在血与火的斗争中走过来的。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写着: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是的,这样的人民英雄有多少啊!每一个地区,每一条街道,每一个乡村,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学校、工厂,哪里没有产生过自己的英雄!让我们的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们行动起来吧,把本地区、本单位英雄人物的材料收集起来,为他们设立纪念册、纪念室,为他们画像、塑像、写传记,当我们举行各种庄严集会的时候为他们专留光荣席位。让先烈永远和我们的青少年同在。他们活在一代代青少年的心里,也就能永远成为我们民族灵魂的组成部分,真正得到永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