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从12马克罚款说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12-17
第7版()
专栏:经济札记

从12马克罚款说起
方祥生
最近,欧洲法院作出了裁决:联邦德国的蒂森公司不遵守欧洲共同体的钢铁生产配额,罚款12马克(约合人民币9元)。
两年前,欧洲共同体委员会为蒂森公司1981年1季度超产钢材3,871吨诉诸欧洲法院,要求处以69万马克的罚款。欧洲法院就此进行了约两年的调查,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掣肘,裁决者有其难处,最后只好处以区区12马克的象征性罚款。
共同体是在西欧钢铁生产“过剩”的情况下,从1980年10月开始执行强制性生产配额的,并规定对违反者要进行“惩处”。各国政府只好忍痛接受。然而几年来情况非但不见好转,反而每况愈下,配额一再缩小。今年6月,共同体决定,从今年8月至1985年12月再削减钢产量2,673万吨。即使这样,估计到1985年共同体的钢铁生产能力还将过剩几千万吨。
共同体各国为了保存自己的钢铁工业,展开了激烈的“钢铁战”。各国钢铁公司竞相违反配额增加产量,力图把别人的蛋糕拿到自己的盆里。据透露,共同体委员会已经发出了数百万份罚款通知单。但由于这些公司的背后有政府在撑腰,所以,尽管名义上受罚者不少,但事实上如数从罚者寥寥无几,以致一些“受害者”呼吁政府“在征收罚款方面提供合作”。
曾被视为西欧的“骄傲”的西欧钢铁工业,在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冲击下,至少从七十年代中期起就患了严重的“萎缩症”。钢铁工业的就业人员已从1974年的80万减少到1983年6月的49.4万,开工率仅为54%。据报道,1975年以来,仅英、法、意和比利时四国对钢铁工业的补贴就高达800亿马克。
西欧钢铁工业的“萎缩症”,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经济衰退,共同体成员国对钢铁的需求连年下降,加上长期缺少投资,设备陈旧,生产成本高,产品竞争力较弱,被新兴的工业夺走部分市场,产销矛盾日趋尖锐,这是“萎缩症”的“病源”。美国、日本等国都程度不同地限制从西欧进口钢铁,则对“病情”恶化起了雪上加霜的作用。目前,西欧经济已出现复苏迹象,但钢铁工业仍然毫无生机。看来,不对它动“大手术”,它是难以“痊愈”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