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引进一人办起一厂——烟台纪事之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12-18
第2版()
专栏:

引进一人办起一厂
——烟台纪事之五
新华社记者 周原
请来一位师傅,教会一项技术,拿出一种产品,很快就会由穷变富。这是烟台市属各县发展商品生产的经验之谈。看来,引进智力确实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现在,有些人抓住了这一点,有人还在那里彷徨。
蓬莱县有个草店大队,连续三年每年的人均收入都增加200元,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从天津请来一位退休的技术人员,办了一个染线厂。下朱泮大队跟着草店学,也去天津请来一位老师傅搞商品生产,一年收入增加20万元,人均分配翻了一番。南王绪大队的领导干部不懂技术,但很会用人。他们把大队的人财物、产供销,放手交给懂技术的徐家业,队办的两个厂子已拥有固定资产150万元。孙陶大队党支部书记孙泮芝说:“发掘一个人才,就是一个企业。”他在黄县住院治病时结交了几个能干的人才,后来他把这些人请到大队,搞了几个商品生产项目。别人搞面粉厂光磨面,他的面粉厂加工挂面,销往东北,换回大豆,再搞豆制品加工,来回都挣钱。
现在,蓬莱县北沟公社引进智力,蔚然成风。几年来,他们从外地请来的技术员有300多人,其中助理工程师以上的有16人。
前几年,栖霞县桃村请来个师傅,学会做玻璃工艺品,曾经在市场上名噪一时。那时,他们到处夸耀这种制造玻璃工艺品的技术,领导部门不断在他们那里组织参观,开现场会,搞技术观摩。人们不知道玻璃工艺品同粮食不大一样,粮食多了,自己可以吃,吃不了可以存起来,玻璃工艺品多了,市场上卖不出去,资金就积压,生产就周转不灵。这是商品生产与自给性生产的一个重要的不同之处。桃村和向桃村学的人,都走进了“死胡同”,市场上到处都是玻璃工艺品,谁也卖不出去,大量积压,只好停产。这件事说明,并不是随便引进什么智力都能增加收入,只有引进那些具有竞争能力的智力,而且懂得商业经营,才能在市场上立住脚。
吃一堑长一智,桃村吃了一次亏,人变聪明了。桃村抽玻璃丝的原料玻璃球,原来来自秦皇岛,现在人家不卖了,他们做不了玻璃球,眼看抽丝的、纺丝的、织玻璃纱的等等都要倒闭。这时,他们请到一位专家,给他们提供了配方和制作工艺,玻璃球制出来了,全盘棋都走活了。我问他们从哪里引进这么个能人,他们不肯说。问的紧了,他们说:“1,400公里以外。”看来,引进人才,也只能是因地制宜,各取所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