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杭山村农民的读书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12-19
第2版()
专栏:

杭山村农民的读书热
本报通讯员 郑德平
10月,我来到福建罗源县起步公社杭山村,尽管农活十分忙,可是到了晚上,村头的农民夜校,仍然是灯光明亮,读书声琅琅。
杭山村农民夜校是在去年9月开办的,上学期只有三个班,这学期增加到四个班108人,加上小学日班150人和自筹新办的幼儿班,在校人数达320人,全村青少年都已就学。
这里办学有三个特点:一是大队肯下本钱。去年9月至今,大队花2,300多元,给学校修校舍,装电灯,置桌椅,给民办教师补贴。光是电灯费,一学期就花了160元。教员肯教是第二个特点。大队聘请的四位夜校教师,都是三十来岁的回乡知青,他们白天劳动,晚上教课,教研和备课,都放在晚上九点半放学后进行,经常工作到深夜。有一次,夜校教师陈明星到县里卖谷子、买肥料,晚上七时才赶到家,饭没吃就去夜校上课。大队干部说,这是常事。第三个特点是学员肯读书。
杭山村农民读书热是怎样热起来的呢?用党支书陈志姜的话来说,就是“办学既解‘远渴’,也解‘近渴’”。他说,解放30多年了,杭山去年才出一个大专生,人才太缺了。所以,他们先整顿日班,后开办夜校。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农民不懂科学技术,就寸步难行,夜校教员陈泽银,是农专毕业生,大家都催他讲杂交稻栽培技术。他晚上讲的,群众白天就用得上,难怪农活再忙,这里的夜校也不停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