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光辉的历史篇章——看彩色故事片《四渡赤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12-19
第7版()
专栏:

光辉的历史篇章
——看彩色故事片《四渡赤水》
郭化若
革命历史题材故事片《四渡赤水》和观众见面了。这部影片描写了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以仅有3万多人的劣势兵力,在4个月中纵横转战于黔、川、滇边地区,四渡赤水,威逼贵阳,巧渡金沙江,战胜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终于取得长征中具有历史意义的决定性胜利。
我是一个曾亲身经历过这次战役,以后又专门研究过战史的观众,看过影片不禁为之感奋。因为影片真实地再现了这一关系红军生死存亡和中国革命成败的重要历史;完整地再现了毛泽东同志挽救红军于危难之中的伟大功绩;清晰地再现了毛泽东同志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
历史的经验教训我们应当记取。
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领导造成的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苏区丢掉了十分之九,红军被迫进行长征。而错误领导仍在继续,毛泽东同志的正确建议屡遭拒绝。在湘南由于搬家式的行军部署,红军失去了各个歼灭敌人的机会。蒋介石在湘江布下几十万重兵,要围歼红军于湘江之侧。王明左倾错误领导者命令死打硬冲,虽然冲出了敌军的封锁线,8万红军却只剩下3万多,一下子损失了5万精兵,这是多么惨痛的历史教训!红军干部战士在血的教训面前,渐渐觉悟,怀疑和不满情绪增长,纷纷要求毛泽东同志重新领导。但是要改变错误的领导并不容易,3万多红军在敌人的追击下,带着沉重的辎重,继续向西转移。
一个多月后,中央红军进至通道。蒋介石判断红军将向湘鄂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在通道以北布下了口袋,如果我们继续照原计划北上,真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在这危急关头,错误领导者才被迫同意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建议,放弃北上的计划,改向西去。在行军的路上,毛泽东同志做了大量的工作,才和许多领导同志谈通了。这中间朱德同志起了作用。接着中央政治局召开了黎平会议,肯定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意见,决定向遵义前进,这就为后来的遵义会议作了准备。
1935年1月中旬,党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在红军和中国革命处在胜败存亡、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因为当时处在战争情况下,只能首先解决最紧迫的军事路线问题,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核心领导地位。我全军广大指战员对此感到欢欣鼓舞。这一历史性的转变,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的党,能够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
我们党度过了政治难关,但在军事上还有长江天堑。当时中央红军仍面临着严峻的军事形势,在战略上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一是敌我力量悬殊。蒋介石调集薛岳兵团和黔军全部,川军、滇军主力直接“围剿”红军,总兵力达40余万(其中正规军30万,地方军10余万)。我军只有3万多人,部队从江西出发,80多天走8,000多里,十分疲劳,又被迫处于内线作战。二是地形条件极为不利。我军被压缩在南北不过200多公里,东西300多公里的狭窄地域,北有长江天堑,南有乌江,中间横贯赤水河,回旋余地很小。三是这里地瘠民贫,群众尚未发动,整个情况要比红军在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时困难得多。
在这种形势下,能否突破长江天堑北上,成为红军脱离险境、夺取战略转移主动权的关键。影片《四渡赤水》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影片的编导注意抓住毛主席指挥红军四渡赤水、兵逼贵阳等军事行动的关节,把剧情推向高潮,从而完整地描绘出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动人情景。
一渡赤水,我军的目的是向西从泸州附近北渡长江。1935年1月29日夜,红军从元厚场、土城附近第一次西渡赤水河,向古蔺、叙永方向前进。但由于土城战斗未能全歼敌人,敌人的地方军也很嚣张。敌军气势汹汹地对红军进行追堵,长江沿线的川军也加强了防守。毛泽东同志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改变原计划,命令我各军团迅速脱离敌人的追击,向扎西(今威信)集中,尔后相机从宜宾附近北渡长江。一渡赤水走的时间最长,一共走了13天,才摆脱追敌。2月9日,中央红军在扎西集结完毕。
这时,蒋介石为了加紧“追剿”,重新调整部署,以薛岳兵团和滇、黔两省敌军组成“追剿”军。为了使尚未受到红军威胁的滇军卖力堵住红军西去的道路,蒋介石任命龙云为总司令,薛岳为前敌总指挥,下辖四个纵队——吴奇伟四个师为第一纵队,周浑元四个师为第二纵队,主力由黔西、大定(今大方)向扎西推进,另以一部向叙永推进;滇军孙渡四个旅为第三纵队,由镇雄、毕节向扎西推进;黔军王家烈部为第四纵队,留在遵义、桐梓、赤水地区;另川军一部由北向扎西推进。蒋介石责令“跟踪穷追”,各路敌军很快向扎西进击。
毛泽东同志了解到这一情况,审时度势,知道北渡长江已无可能,决定避实击虚,改向敌人薄弱的遵义地区进攻。他指出,必须打下娄山关,占领遵义。为了出敌不意,甩开敌人,毛泽东同志以雄伟的胆略,沉着地等敌人都围拢过来才突然率军向东急进。18日至21日,红军分别由太平渡、二郎滩二渡赤水,直扑娄山关。经过激战,25日攻占娄山关,接着第二次占领遵义。我军五天内就歼灭敌人两个师又八个团,取得了长征以来的第一个大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敌王家烈因此而丢掉了贵州省主席的乌纱帽。蒋介石也认为这是“奇耻大辱”。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关——是指娄山关,也是中国革命的关。我军二渡赤水打了个大胜仗,但仍未脱离险境。这时蒋介石亲自飞到重庆,部署新的“围剿”,调动围攻扎西的人马又奔黔北,可是滇军却坚持不动。我军要从云南北渡金沙江仍无可能,形势不容乐观。“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就表达了毛主席当时的心情。
红军占领遵义之后,毛泽东同志立即部署三渡赤水。下一步的关键是设法调动滇军。他说:只要能把滇军调出来就是胜利。3月16日,红军在茅台第三次东渡赤水,向古蔺、叙永方向前进,再一次打破了蒋介石“围剿”我军于遵义地区的计划。这次,红军打着火把行军,故意叫敌人知道我们西进。那时的情景真是动人,一条长长的火龙向西蜿蜒腾跃,我这个参军五十八年的老兵也只看见过两次:一次是当年在行军的路上,一次是在《四渡赤水》影片里。毛主席这一神妙的“示形”,果然灵验。蒋介石误认为红军又要北渡长江,急欲置红军于死地。他不但命令黔北、乌江以南的敌人都向西追击;又申令滇军孙渡向东推进,并亲自跑到贵阳督战。对我军来说,形势确实紧迫。
我们的毛主席当时镇静自若。当他确实查明滇军出动后,立即部署四渡赤水。为了出敌不意,以一个团伪装成红军主力,大张旗鼓地继续向古蔺前进,诱敌继续向西;红军主力立即秘密迅速连夜向北急进,尔后向东。3月21日晚,红军第四次东渡赤水。这时敌人全部兵力都已调向川南,毛主席率领红军迅速向南渡过乌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4月2日,红军以一部兵力佯攻息烽,主力先头逼进贵阳。蒋介石顿时慌了手脚,一面催令各路人马火速增援贵阳,一面命令死守机场,准备轿子、马匹、向导,以备随时逃跑。滇军孙渡也火速开向贵阳“保驾”。毛主席调动滇军的计划实现了。毛主席又布置两次佯攻,一是以少部兵力向贵阳佯攻;二是在清水江架桥,装做要向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这时的蒋介石已经狼狈不堪,40万大军已不够用,连忙命令湘军、桂军堵截红军。
我军在贵阳附近虚晃一枪,滇军孙渡此时已从滇黔边界开到黔东,云南已经空虚。我军即以每天60公里的速度向云南急进。龙云在昆明急忙调孙渡回援,蒋介石也气急败坏地命令他的部队再次掉头向西追击。这时的敌军,已被我军拖得疲惫不堪,想追我军也追不上了。红军在绞车渡找到七只木船,昼夜不停横渡七天七夜,胜利渡过了金沙江北上。蒋介石“围剿”红军于贵州的计划彻底破产了。
通过对四渡赤水战役的粗略回顾,可以看出,军队的优劣地位,并不能直接决定战争的结局。战争的胜负不仅是力量的竞赛,也取决于主观指导,特别是战略指导能力。在一定物质条件下,战争指导往往起决定性的作用。正是在毛泽东同志的正确指挥下,中央红军在四渡赤水战役中才能在极端不利的条件下取得战略主动,创造了古今中外所少有的范例。
影片着力塑造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伯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群像,同时也刻意反映了军团指挥员和基层干部、战士的英勇善战的品格,这就更完整地反映了中国革命中的整体关系。我们中国革命战争的每一个历史性的胜利,都首先是由于党中央、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但也离不开各级干部、战士同心同德,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
在纪念毛泽东同志九十周年诞辰之际,电影《四渡赤水》在银幕上展现的历史画卷,有助于我们缅怀毛泽东同志的伟大历史功绩。我们一定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深刻学习领会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振奋革命精神,为建设四化、保卫社会主义祖国而努力奋斗。(附图片)
《四渡赤水》剧照:根据政治形势的变化,毛主席坚定地说:我党中央务必迅速率领中央红军北上,以推动民族民主革命。
八一电影制片厂供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