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5阅读
  • 0回复

崇高的献身精神——记湖南省石门县山区女教师覃申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12-22
第3版()
专栏:

崇高的献身精神
——记湖南省石门县山区女教师覃申媛
覃申媛1952年从石门县简易师范毕业后,在山区教书三十一年。她走到哪里,哪里的适龄儿童全部入学,有的孩子亲切地喊她“妈妈——老师”……
“这就是家”
1975年初,覃申媛从天平小学,调到蛟蛇溪小学。春节刚过,她就顶风冒雪,领着4个孩子,挑着行李,跋涉50多里路,赶来报到了。
石门县蛟蛇溪小学只有一个教师,要教一、二年级复式班。由于条件不好,外面的教师不愿意来,本大队又选不出合适的。学校办了两年,一直停停打打,25个学生先后退学了17个。校舍是一座矮小的木屋,三面没有了板壁,后边的山上还有一大片坟地。
看着眼前这情景,覃申媛深深地感觉到自己的担子有多重。她知道,这里生产不发达,文化更落后。全大队400多口人,到1975年才有6个初中生。覃申媛是怀着满腔热情来的。生活艰苦,她不怕。她1952年从石门简易师范学校毕业以后,一直在深山区当教师。她先后工作过的6所小学,都是艰苦的地方,其中有5所学校没有固定校舍,上学期借用这家的空房,下学期又搬入那家的堂屋,有一年竟搬了7次家。她爱人杨万福虽然也是本地的教师,但两人工作的单位总是相距很远,结婚二十多年,始终各居一方,没有一个“正式”的家。那年,覃申媛刚到天平小学时,教室在一座小木屋的吊楼上。她的住处就在吊楼的角落里,只能放下一张床。当时,她身边带着3个孩子,小的才两岁,4个人挤在这间难以抬步的小房里……
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了,孩子们又冷又饿。覃申媛拣来一点干柴,支起了锅,烧火做饭。接着,在紧靠板壁的一角,用一块破黑板挡了挡,打了一个地铺。夜里,她和孩子们冻得直打哆嗦。最小的孩子一个劲地叫着:“妈妈,我冷,我要回家。”
覃申媛抚摸着孩子,说:“听话,这就是家。”
第二天,覃申媛把孩子安顿了一下,就开始工作了。白天,她冒着寒风一担一担地往屋外挑碎瓦垃圾;晚上,她借着月光,走村串户动员孩子们上学。人们不知道她走了多少路程,只知不到一个月,她就磨破了好几双鞋子。
为了孩子们都能上学
蛟蛇溪小学按时开学了。全大队适龄儿童第一次全部入学,连七八个十四五岁的孩子都来了。覃申媛心里甜滋滋的,每天早晨都在门口迎接孩子们。
可是,没过多久,教室里出现了空位子。没来的孩子大都是因为交不起学费。山里人穷啊!在那“大批大斗”的年月,这里一个劳动力干一天还挣不回一斤煤油钱。覃申媛用自己的工资,给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交了学费。可这毕竟不是长远之计。怎么办呢?搞勤工俭学!
蛟蛇溪小学当时没有生产基地。春天和夏天,覃申媛领着学生们采摘社员摘过的茶树;到了秋天,又去复收油茶子和桐果。有一天,她和学生采了300多斤茶叶,如不马上加工就会影响质量。学生回家以后,覃申媛不顾一天的疲劳,背着筐子,一趟一趟地把茶叶送到几里外的大队加工厂。送到最后一趟,天已经完全黑了下来,又下起了大雨。她的脚一滑,摔倒了,几十斤茶叶全撒了。她摸着黑,一点一点把茶叶拾起来,送到加工厂,又帮着师傅用水洗干净。等她回到学校的时候,夜已很深了。
单靠拾拣还不行,覃申媛又在学校旁边的山上开荒。她足足用了三十多天的早晚时间,一锄一锄地在风化岩山坡上刨出了5分地,种上了花生、黄豆和茶树。
她那艰苦奋斗的精神,感动了大队的干部和群众。大队党支部发动群众为学校开荒,100多人自愿来献工。有一位陈纯和老人,七十多岁了,接连几天和老伴一起,往返4里多路,帮着学校开荒。有人问他:“您身边无伢儿上学,这是为的哪一宗?”他反问道:“覃老师是外乡人,跑来吃苦受累,又是为的哪一宗?”
八年过去了,蛟蛇溪小学勤工俭学收入共达3,500多元。学生入学全部免收学费,连文具纸张也由学校包了下来。去年,又给全校30多名学生每人缝了校服。对升到外校读高年级的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学校还负责代交第一学期的学费。
为了孩子们都能上学,覃申媛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仅仅这八年,她就挖秃了两把锄头,背烂了六七只背篓。
“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由于不收学费,孩子们都上学了。可是,他们的学习基础太差了,几十个学生,没有一个人的语文和算术成绩能及格。
“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这是覃申媛多年的坚定信念。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她潜心观察和揣摩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常常秉烛研究教材的每一段,每一句,一直到深夜。课堂上如何动静搭配,如何设计自动作业,她都要周密计划,精心准备。她准备了4块小黑板,每天上课前都把作业和要教的生字、新词写好。她用山竹子给每个学生做一个计数器,又买了些纸板,给学生一人做一套生字卡片,还绘制了100多幅教学挂图。
学生的知识没过关,她就不放手。一个生字,一篇课文,一道算术题,记住了没有,理解了没有,会做了没有,都要落实到每个学生的身上。例如,有的学生常将“鸟”和“乌”搞混,她就编首儿歌让他们念:“小鸟小鸟有眼睛,没有眼睛看不见。”这样,学生就容易记住了。
覃申媛教育学生,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更有一颗对每个学生高度负责的责任心。
有个叫侯树兵的学生,原来在桐木大队小学读书。他小便失禁,常常一天尿四五次裤子。有的学生拿他当笑料,他索性不上学了。父母只好将他寄居祖母家,转到蛟蛇溪小学。
覃申媛每天给他换洗裤子,常常这条还没晾干,那条又尿湿了,她就拿自己孩子的裤子给他替换,还隔天送他到公社医院打一针,替他付药费。就这样,持续了三个月。感情和药物,治好了侯树兵的病。
有一次,侯树兵感冒发高烧,覃申媛买了红糖去看他。听说他想吃桔子,就叫在县城工作的大女儿捎来一袋。覃申媛坐在床边,一瓣一瓣地掰给他吃,一边亲切地问他:“甜不甜?”
“甜!”话刚出口,侯树兵一眶眼泪涌了出来,情不自禁地一头扑到老师的怀里,叫着:“妈妈——老师!”
覃申媛轻轻地抚摸着他,也激动得流下了热泪。
象这样的事,谁也记不清有多少了。蛟蛇溪小学的学生,几乎每人都可以讲几个覃申媛疼爱学生的故事。
郑孝刚、郑孝专、郑玉林三兄妹,母亲双目失明,下肢瘫痪,家里全靠父亲一个人操持,生活非常困难。父亲本来不想让孩子念书,覃申媛多次家访,到底把三个孩子动员上了学。在学校里,她象母亲一样照顾他们,衣服破了,给他们补;头发脏了,给他们洗;还给他们各做了一件棉衣、一双棉鞋。兄妹三人在蛟蛇溪读完了二年级,都上了公社中心学校。
还有个叫张平的小同学,脚上冻疮溃烂,不能走路。覃申媛把他背到学校,住在自己家里,让他一边治病,一边上课。还特意找了个和他要好的同学来作伴,她每天都想办法做点好东西给他们吃。
老师爱学生,学生敬老师。覃申媛和孩子们建立了真挚的感情。每年春节,孩子们都要到覃申媛家里去。家长们说:“俺伢儿宁愿不去外婆家,也要先给覃老师拜年。”有的学生在覃申媛家里住上十来天,舍不得回家。
工作是第一位的
1978年11月的一天,覃申媛正在上课,有人匆匆跑来送信儿:她丈夫老杨病危,要她赶快到医院去。老杨患冠心病,这些天一直住在三十多里路外的区医院。从来人的脸色和语气中,她觉察到问题的严重性。她摸着黑,几乎一口气赶到了医院。
老杨躺在病床上,昏迷不醒,正在打点滴。
覃申媛坐在床边,望着丈夫那蜡黄的面容,心里象翻江倒海一般。结婚二十多年了,自己还没有认认真真地侍候过爱人一次呢!老杨几次住院,她为了不耽误工作,都没有在身边守护。她从心里感到对不起自己的丈夫。
为了覃申媛的事业,老杨作出了很大的牺牲。老杨祖宗三代当长工,论出身,论工作,入党、提干都是不成问题的。但是,在很长时间里,由于覃申媛的家庭出身不好,老杨跟着背了“黑锅”。然而,老杨一次也没有埋怨。二十多年间,夫妻从未吵过一次嘴。老杨默默地和她一起承受着精神上和工作上的压力。1971年以前,他俩的每月工资合起来还不满80元,却要赡养老小9口人,而且全家又分住在几个地方,生活的拮据是可以想象的。然而覃申媛却经常拿钱帮助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老杨为了克服家庭困难,支持她的工作,把烟都戒掉了。
想到这些,覃申媛不禁痛哭失声。
医生把她找去了,悄悄地对她说:“老杨的病很重,危险期还没有过去,你最好在这守候几天。”
挨到天亮,老杨苏醒过来了。覃申媛赶忙拭去眼泪,轻轻地问道:“好点了吗?”
老杨用低微的声音说:“我差一点就不能和你作伴了。”
覃申媛呜咽着,什么也说不出来了。
过了一会儿,老杨又问她:“你来了,学生怎么办?”
丈夫病危,妻子守护在床前,是人之常情。可是,学校里只有覃申媛一个教师。她一离开,学生就得停课。
她望着丈夫,心里非常矛盾。
老杨理解她,吃力地说:“这里有医生,有孩子,你回去吧,回去吧……”
覃申媛默默地点点头。她踯躅了半天,含着眼泪安慰丈夫好好养病,又详细嘱咐了来护理的大女儿一番。然后,一步三回头,挪着沉重的脚步,走出了医院。
这就是我们的教师啊!为了工作,为了事业,个人的一切都可以贡献出来。
学校又响起上课的铃声。孩子们哪里知道,老师一夜没有睡觉,还来回赶了60多里山路,心里正承受着难以忍受的痛苦。
那些日子,覃申媛常常在放学以后摸黑赶到医院,第二天一大早又赶回来上课,直到老杨出院,覃申媛没有耽误一天课。
她象蜡烛一样燃烧自己
1980年元月的一天,覃申媛突然晕倒在讲台上。
她是累倒的。一个女同志,一人一校,教两个年级,四五门功课,早晨起来要为孩子们准备茶水,中午要给孩子们热饭热菜,晚上要备课、批改作业,有时还要辅导幼儿班的教师,帮助大队夜校的老师备课。遇到雨雪天,还要爬山过涧接送学生。还有家访,勤工俭学,个人和孩子的生活,等等。一天到晚,她有多少事要做啊!况且,她患有贫血症。
覃申媛不得不想办法把时间“拉长”。从参加工作那天起,她就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每天早晨六点以前起床,晚上把当天的事情做完睡觉。事情那么多,她几乎每天都要忙到深夜一两点钟。
头天晚上,她备好课,改完作业,已是十一点多钟了,可是考试卷子还没有印,她又强打起精神,直到把考试卷子印完才睡觉。第二天,她感觉有点不舒服,早上只喝了点稀粥,孩子们来了,她就进了教室。
覃申媛晕倒以后,几个懂事的孩子七手八脚地把她扶到椅子上。好一会,她才在孩子们焦急的呼唤声中慢慢醒来。
她躺在椅上,坚持在教室里组织学生自学。这天,孩子们格外懂事,连说话的声音都压得低低的。同学们知道,老师是为他们累倒的。
第二天,家长们提着鸡、蛋、红糖等各种慰问品,纷纷来看望覃申媛。她正在给孩子们上课。看到这情景,不少家长感动得流下了热泪:“覃老师,你还上课,命都不要了?”
早在青年时代,覃申媛就立下了当一名人民教师,做第一代山区文化播种人的志向。家里要她停学做手艺,她没有依从;县文工团要招收她当演员,她执意不去。后来,她干脆离开了普通中学,报考了简易师范学校。
十年动乱期间,覃申媛和丈夫都蒙受了不白之冤。她当时怀着七八个月的身孕,每天放学后,都被迫到大队去接受批判。她手牵一个孩子,身背一个孩子,到了深更半夜,还得摸着黑走10多里山路赶回学校,第二天又照常打铃上课。
后来,覃申媛全家被下放劳动。她离开了讲台。
1970年,覃申媛接到了重返讲台的通知。接通知的当夜,她激动得几乎没有合眼。第二天一大早就上班去了。
从此,她更加勤勤恳恳,埋头苦干。她走到哪里,哪里的适龄儿童全部入学。在蛟蛇溪的几年,全大队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巩固率是100%,及格率也是100%。
转眼间,她已经年过半百,岁月和辛劳在她头上留下了一缕缕银丝。
1983年5月28日,罗坪公社联校党支部在一间明亮的房间里举行党员大会。同志们在热烈的气氛中,回顾了覃申媛的工作经历,深深地感到,她既经受了顺境的考验,更经受了逆境的磨难;她用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三十多个春秋,填写了一份入党志愿书。支部大会一致通过了覃申媛同志的入党申请。
党支部的负责同志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她。覃申媛激动得半晌说不出话来。她的丈夫老杨也激动得热泪盈眶。老杨已因病退休,也搬到了蛟蛇溪小学,不声不响地给覃申媛管后勤,当助手。这一对夫妻,象蜡烛一样,无声地燃烧自己,给新一代以光和热。
今年春天,覃申媛光荣地出席了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活动先进代表会议。全国一些报刊和电台相继报道了她的事迹。接着,一封封热情洋溢的信,带着敬慕、关怀、鼓励和感奋,从四面八方向她涌来。
一位上海姑娘来信说:“在报上看了您的事迹后,我思考着人生的意义,激动得彻夜难寐:一种崇高的职业、崭新的生活在召唤——我愿离开大上海,来到您的学校,当一名人民教师。”
湖南湘潭一名待业女青年在信中说:“我觉得,人应该象您一样活着,用献身的热情去拥抱自己的事业,把一切无私地奉献给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奉献给人类壮丽的事业——共产主义。”
覃申媛,这个普通小学教师的名字,正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熟悉;她的精神必将激励越来越多的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献身!
舒一平 彭进忠 唐仲扬
段志坚 杨明森 郭建新
(原载《中国教育报》,本报略有删改)(附图片)
除了课堂教学,覃申媛老师还经常带领学生开展有意义的校外活动。 吕治国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