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老舍与抗战曲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12-23
第8版()
专栏:文苑拾零

老舍与抗战曲艺
宦迪
老舍从事曲艺创作,这与一支从北京流亡入川的曲艺队伍有关。1938年春,日寇侵华战火延烧京汉铁路沿线,并开始轰炸汉口。其时已流浪在汉口的曲艺零散艺人,为了要活下去,组织起来南下避难入川。这些艺人中,有相声演员欧少久,滑稽大鼓演员富少舫(即山药蛋),京音鼓富贵花、马俊卿,八角鼓单弦苏佩秋,山东大鼓董连枝,梨花大鼓秦如水等计二十余人。他们历尽艰辛,冬天到达重庆,组成“升平曲艺班子”。
他们目睹日寇的侵略行径,无不义愤填膺,纷纷编演宣传抗日节目,唤起民众,反对投降。其时在渝的老舍先生,对这批北京来的桑梓亲人,极为关怀,常与常任侠(当时文协诗歌组副组长,艾青是组长)等到升平书场看演出,有一次听梨花大鼓艺人董莲枝唱《剑阁闻铃》,老舍先生还即兴写了一首诗:
轻寒乍暖未分明,柳盼春阴花盼晴。
听罢扬州断肠曲,江南三月雨无声。
一天晚上,老舍先生到升平剧场观看演出,听了欧少久的相声《打白狼》,笑料虽然充足,但把参加抗战打狼,说成是做梦,最后连家中坛罐器皿也给打烂了。这显然有损于宣传抗战的严肃主题。老舍先生指出了节目中存在的问题及演出中应注意的事项。富少舫与欧少久便恳请老舍先生为班子写点节目。不过三两日,老舍先生便亲自为升平曲艺班送来了自己创作的很多段子:有山东大鼓《芦沟晓月》,相声《芦沟桥战役》,《樱花会议》,《欧战风云》,《中秋月饼》等共有十数段。艺人们利用曲艺灵活简单不受演出场地限制的有利条件,剧场戏院、茶楼酒榭、街头会馆,随处演唱,由于演出剧目多有宣传抗日内容,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心声,因而引起强烈的反响,大后方人民誉此为“抗战曲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