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政策落实 群众欢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12-25
第6版()
专栏:柬埔寨通讯

政策落实 群众欢喜
本报记者 周修庆
早就听说民主柬埔寨梅莱山地区贯彻新政策后出现新气象,很想亲自去看看。
在柬埔寨人民抗越卫国斗争五周年前夕,我有机会访问了梅莱山地区的几个山村。人们穿行在茂密的森林之中,不时为一幅幅民族风情画所吸引。你看,在蜿蜒的小径旁,由一座座木板房筑成的新村掩映在绿荫之中,用来堆放杂物或养猪的竹墙茅草屋错落其间。鸡只在收割后的稻田里啄食,鸭群在清澈的河水里嬉戏。山风习习,炊烟袅袅,到处一片生机,这可能就是新政策显示的威力吧。
过去,越南侵略者利用和夸大民柬政府的某些政策过失,笼络和欺骗群众,妄图使其侵略合法化。这如今已行不通了。
这里的群众过去主要是种玉米和蔬菜。政府调整了政策,让人民自由耕种,收获归己,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生产积极性大增。从去年起,当地群众又开始小面积试种稻子,今年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由于土壤适合,水源充足,而且一年可种两季,人们即使不施肥,不管理,40平方米左右的一块稻田,一季稻也可收获4麻袋。许多群众舍不得全部吃完,还留出一部分卖给国家。我访问的桑岐村,户户种稻,多的一季收20麻袋,少的也有4—5麻袋。一户叫耶的户主,全家5口人,去年收稻七、八麻袋,解决了部分口粮。今年他因身体不好,只种了40平方米稻田,收了三、四麻袋,够全家吃两个月的。村民们自己种了稻子和玉米,国家又分给一些粮食,加上国际组织给妇女和儿童的救济粮,群众口粮一般也就够了。
在这个村,养猪也很普遍,有的户养两头。猪养大了可以自己杀,可以卖给村民。鸡更是家家都养。妇女们还可以搞一些织毛衣、毛裤、帽子,制作手工艺品等家庭副业。
在桑岐村,村民合资开商店,解决了群众对日常生活用品的需求。商店规模虽不大,但吃的如白糖、炼乳、面条、味精、茶叶,穿的如沙龙、布、毛线、袜子;日常用的洗衣粉、牙刷、牙膏、肥皂、梳子、圆珠笔、打火机、拜佛用的香、渔网等商品都有出售。这个商店有村民20多人入股,商品由政府批发。商店采取薄利多销方针。由于顾客多,资金流转快,利润还是不少的。就在今年11月,商店还分过一次红。
在占巴村,有一座新建的寺庙。庙中现有和尚14人。他们都是从马德望省敌占区一个被烧了的寺庙逃来的。佛堂香烟缭绕,正中高悬两幅佛的画像,下摆几尊佛像,案头供着果品。听方丈祝宾介绍,这里善男信女常来,香火相当旺盛。每逢大的节日,来者多达两三千人,一周一次的小节日,也有10到20人来上贡。
在梅莱山地区,人们处处感到,民柬执行正确政策、领导人民武装英勇抵抗侵略者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任。1982—1983年的旱季中,民柬国民军在内地平原地带作战,群众不仅参战,而且部队的粮食也都是由当地群众支援的。这与敌占区老百姓无法谋生,不能种庄稼,作生意,金边400名僧侣被迫还俗当兵,恰成鲜明对照。梅莱山这一切真可谓政策落实,群众欢喜。(附图片)
民柬解放区实行新政策,鼓励人民发展农副业生产,山区面貌起了变化。这是椰子村农民在路旁栽种的香蕉,茂密成林。      王卫军摄(新华社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