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6阅读
  • 0回复

把科学送给彝族人民——记永胜县农业技术员李钦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12-30
第2版()
专栏:

把科学送给彝族人民
——记永胜县农业技术员李钦元
本报记者 赵淮青
站在我面前的是一个五十岁上下的中年人,一身褪色的蓝布衣服,光脚穿胶鞋。这就是在云南边疆最贫瘠的高寒山区,帮助彝族兄弟科学种田,结出累累果实的人。他的名字叫李钦元。
李钦元1953年毕业于四川达县农校,分配到云南永胜县工作。1957年被错划成右派分子,二十多年来尝尽了人生道路上的辛酸……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李钦元的“错划”得到了改正,领导上让他到彝族深山,建立解放后第一个高寒山区农技点。他多年来一直想搞技术,现在有了为四化出力的机会,哪能放过。1980年元旦刚过,李钦元背上简单的行李,翻过白雪皑皑的大山,来到永胜县最边远的羊坪公社。公社书记热情地接待了他,并要他住在公社,李钦元却坚持要到最落后的生产队蹲点。没料到群众并不欢迎他。李钦元同十多个生产队商量工作,可谁也不理他的茬。干部劝他说:“我们这里祖祖辈辈靠老天爷种地,不信科学,搞什么也得饿饭,你到别处试试吧!”
他到了二道沟生产队。这恐怕是全县甚至全省最落后的一个队了。山高坡陡,气候阴冷,土地瘠薄,水、旱、洪、涝、虫、兽、冻、雹等自然灾害,都占全了。李钦元把行李背到山上,一家一户访问。这里大部分人家一天只吃一顿饭,每年每人平均不足百斤粮,羊只和树木都拿去换粮吃,男女老少披着毡片在火塘边过夜;他走了大半个村,没有看到一床被子……但是人们毕竟让他住下了,说:“反正已经穷到家了,他来,还能够把我们整得更穷?!”
李钦元要求给他划出几亩地,派几个年轻人帮助他,村里也答应了。春天种荞麦时,他一改过去烧林开荒刀耕火种的办法,深翻施肥,选种点播。哪件活累他干那件,让小伙子们干轻活。头一天有人就受不了这苦,说是一亩地费了五亩地的工,这样干饿不死,也要累死!李钦元劝告他们:“种庄稼就得多流汗,不流汗拿不到好收成。”
荞麦扬花季节,害虫蜂拥而至。地的周围都挂上了彩色布条,还有人烧牛羊骨头祷告上苍。他一声不响,背起喷雾器下了地。有人上前阻拦:“你还敢下地?神要降灾的!”他回答说:“害虫不怕神,怕药。”彝族社员看到李钦元打过药后,虫子纷纷落地,庄稼长得旺盛,不再说话了。
第一个收获季节到来的时候,本村外村不少人都来看李钦元科技小组收打。验收结果,12亩荞麦每亩平均324斤,和附近的地相比多出三至四倍。这是当地人祖祖辈辈没有见到过的好收成。人们边看边叹息,有人说:“别看这个汉族亲家个子小,庄稼鬼硬是怕他哩!”
第二年,找上门来求他指导的人多了,老李一一应承,热心传授,教他们翻地、施肥、灭虫……。秋天,二道沟粮食总产比他来之前,增产93%;单产比他来之前增长92%,创造了这个村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第一次摘掉了吃返销粮的帽子。最重要的是,盘踞在村里人头脑中的迷信思想从根本上动摇了。
1982年,全村生产更上一层楼,粮食总产比李钦元来之前增加2.2倍;人均有粮918斤,比他来之前增加二倍,达到自给有余。现金收入每人平均从18.9元上升到64.5元,增加了二倍多。全队大小牲畜增长95%,每人从1.98头增加到3.7头。
这几年,李钦元从二道沟走遍了全公社的山山水水,进行了数不清的调查访问,在不同海拔、不同土质、不同作物的86个生产队设了406个点,广泛搜集雨量、日照、气候等资料,定期观察各种作物的生长发育情况;还和各队的社员一道种了洋芋、荞麦、燕麦、苞谷等示范地542亩。
从春天到秋天,他从海拔2,500米的赵家山到2,900米的李家坪,再到3,500米的元布山,上下几十个山谷,每月往返两次,累计行程两万多里,积累了100多万字的第一手资料。他的高产示范地比大面积地增产2至5倍。
1980年夏天,他翻过一架大山时,遇上了暴雨。正要找个地方避雨,忽然顶头的石块砸下来,他就势抱住一块大石头,只差几步没被摔进激流中。这时,山洪吼啸,裹卷着石块向山下奔腾而去。那天正好县里开会,晚上,他拐着双脚回到家中,妻子见他满身泥污,赶快让他换衣服,这才发现他的头上还在流血,肩、背上也多处受伤,忍不住哭了起来,边哭边说:“你不要再回去了,这么大岁数的人,为啥一定要到那穷山恶水的地方?万一有个长短,不顾自己,也得顾顾孩子?”几句话说得老李心里挺难过。他劝慰妻子:“别说那些了,现在正是该我们出力的时候。”
1982年,李钦元与五个生产队的26户社员签订了技术联产合同,使粮食产量大大超过了一般户;在同一个时间,李钦元还多次开办技术训练班,培训了种田能手1,000多人次,重点培养了12名彝族技术员,发展了近 300个科技户。这一年,全公社一万多亩耕地,比他到来之前增产1.2倍,夺得大面积丰收。
过去彝族同胞种地主要靠砍林开荒,种一块丢一块,森林遭受严重破坏。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李钦元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熟地产量上,引导人们固定耕地,从毁林开荒中解脱出来。他针对熟地土薄缺肥,草虫害严重等问题,采取措施使熟地产量成倍增长。这二年全公社基本上制止了毁林开荒,树木开始更新,牧场受到了保护,全公社已退耕还林2,600亩。社员门前有了自己的牛羊。
李钦元在山区生产建设上闯出一条路来,这对占云南全省面积94%的广大山区是有普遍意义的。他写了30多篇总结材料,汇编了高寒山区科技资料两本,供省地有关部门参考。在《云南农业科技》杂志上,他发表了荞麦科研论文三篇;有的论文还发表在北京、内蒙古等地的杂志上。最近在全省召开的民族团结表彰大会上,一千多名代表中,他是22名上台领奖者之一。(附图片)
红河县羊街公社妥的大队哈尼族社员制订“爱林护林乡规民约”,保护了森林,促进了农业生产。图为该大队的山林和梯田。周重要摄
白族民间舞蹈——霸王鞭。高 粮摄
云南热带作物研究所科技人员,在橡胶北移科研上取得重大突破。图为他们在观察胶林。
杨志刚摄
题头照片: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甸县落实牧业生产责任制后,大牲畜迅速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