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看“方珍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1-01-14
第5版()
专栏:

  看“方珍珠”
  钟惦棐
许多人都这样感觉:中国一年多来的变化,顶得过几百年。其实,岂止几百年,应该说是几千年!善于观察和思索的人,他会承认这种变化,它标明着两个完全不同的历史时代。
这个全国规模的变化,由于巨大而且深入,它便给我们的艺术提供了一个条件:在表现它的时候,必须是多方面的,老舍先生的五幕六场话剧“方珍珠”,便是描写了这个变化表现在艺人生活中的一个方面。
“方珍珠”是个好戏。它通过解放前的艺人生活去刻划了国民党的鬼蜮统治,又通过他们来描写新社会的光明。艺人在旧社会中是最受人卑视的,用方珍珠自己的话来说:“到那儿也不算人!”因而他们在旧社会中所感受的痛苦,就更加深刻。他们平时不仅要拿钱,拿红票去“孝敬”人,有的女艺人甚至还要被迫去供人糟蹋。戏中的方老板,抗战后在外作艺十年。解放前回到北平,他想成立一个唱新词的班社。但是国民党特务分子“李将军”、向三元等人天天来捣乱。班社好容易勉强搞成功,但由于方珍珠不愿受恶霸“李将军”的侮辱,头一天便被特务们砸了园子。世界上原有好多人是过着不见天日的生活,他们或者吃力地流着汗,或者忍辱地流着泪。方珍珠和方老板所代表的一群,是属于后者。
方珍珠也曾经有过好的念头:念书、识字;有了文化好念新词。好容易得到“妈妈”的勉强答应,但是学校的孩子们却把她哄了出来。她回家哭泣着说:“她们拿墨水泼我!啐我!我一进门,她们就嘀咕:方珍珠!方珍珠!然后,声儿越来越大:唱大鼓的,小窑姐,暗门子……她们去问老师,这是学校,还是落子馆?不等老师说话,她们就……看,我的身上,脸上,头发上……”这事发生在方珍珠和一群天真无邪的小孩子之间,是叫人加倍痛心的!旧社会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歧视,不仅可怕地表现在成人之间,而且也可怕地表现在这些幼小的心灵上!它使许多出身贫苦的孩子们,从所谓“黄金时代”起,便蒙上了一层抑郁而且暗淡的阴影。所以当方珍珠忿恨地把书通通撕毁之后,她便对那个劝她去读书的王先生,也认为不是好人了。并且说:“天下没有一个好人!”
虽然这在全剧中不过是一个小插曲,但由于它深刻地接触到了阶级的本质,所以它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的心。
从这个戏里,我们深感老舍先生对于艺人生活与市民语言的谙熟。老舍先生曾经在一个创作座谈会上说过:“我十年不在北京,我也知道北京的市民、洋车夫是在怎样过活的;可是我在重庆待了七年,我就是写不出重庆的市民和洋车夫——因为我不熟悉他们。”这话告诉我们说:作家不是剽窃生活,而应该实实在在地熟悉生活,理解生活。在“方珍珠”这个戏的前面四幕中(描写北京解放前的艺人生活——其中仅有一场是描写北京刚解放的情形),作者在处理人物和事件时,许多地方达到了高度的圆熟。描写北京解放后艺人们的新生活也有不少生动的部分,只是最后一场却显得是硬装上的一个尾巴——“从民间来,到民间去”。
这个尾巴是多余的,方老板在解放后好容易和白二立(一向准备拆他台的相声艺人)合作了,搞起了一个新班社。按理说,这便应该把这个新的班社好好巩固起来,好好作出一番事业才是。却不料他们在一个准备开张的会上,提出来一个完全没有思想准备的问题——“到民间去”(意思是要到农村去)。这显然是不恰当的。方大凤有这么一点表示便够了,用不着在这个会上去讨论这个暂时还作不到或不必作的事情。
“方珍珠”是写艺人的翻身前后的生活,在对艺人翻身后的新生活的描写中,提出和解决了一个如何团结与争取落后艺人的重要问题。方老板进步了,又会唱新词,经常和珍珠两人到处作义务表演。但是他却把白二立这样思想比较落后的人放在一边。自己表示吃苦,走来走去,不雇车。但却忘了年岁大的艺人走不动。白二立对他说:“唱快书的老姚,弹弦的宋二,都快七十岁了,难道也得每天走十几里路?他们只好雇车。可是,雇五百块钱的车,就少买五百块钱的棒子面!女角呢?更非雇车不可!你知道吗?”关于白二立自己,他说:“以前,我是坏;不掏坏,挣不来钱呀。现在,谁不要强,谁没饭吃。我连这点聪明还没有?连这点事还看不清楚?你要把事情分给我点,我敢不好好的去作吗?”这里提供了可贵的忠告,就是进步分子不但自己要进步,而且要时时刻刻不脱离群众,并且善于拉着落后群众一同前进。脱离群众的“先锋主义”,工作中的急性病,都是有害的。这个忠告对于当前戏曲改革工作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在剧中的发展上,也是很自然,很合理的,不像“到民间去”的尾巴那样显出分明是硬加上去的痕迹。
另外说到王力这个人。他会写新的鼓词,对方珍珠和方老板都很热心。他是一个愿意深入民间的“文艺作家”,他写自己的诗或小说,但也写鼓词;他喜欢喝白干,甚至还有点别的怪脾气。但他有正义感,不希望珍珠堕落。他在“方珍珠”全部人物中是代表光明和前进的一个人物,但却也是写得比较不生动的人物。这不是说老舍先生不熟悉这样的人。熟悉的。但这人也许是谈笑风生磊落大方,而不是像王力这样干干瘪瘪的“言论小生”!这个人完全可以把他写得“生活化”一些,只要他在某一方面比方老板等人略胜一筹,他同样是可以领导他们前进的。
在“方珍珠”的演出上,我觉得存在着一个和创作上同样的问题,这便是如何去刻划生活在城市中的各个阶层的人物。他们之中有些人由于长期地不事劳动,在意识上存在着许多脏东西——短见、自私、狭隘等等;也有一些劳动人民,深受他们的薰染;而有的人则对这种人物抱着深恶痛绝的态度。但是不管怎样,在解放后一年多中,他们中除了少数人外,大都在飞速地觉醒与进步,同样投入了一个伟大的自我改造运动之中。因之是认真地而不是奚落地来刻划他们之中所涌现出的新的形象,新的品质,这是一件重要的事情。路曦同志饰的方珍珠,王班同志饰的方老板,均基本上达到了这一点。尤其是方珍珠表现在含泪被人奚落,天真地向往着自由的明天,对特务向三元,恶霸“李将军”那种憎恨不屈的气质,以及在解放后那种本能地对新事物有一种热爱的情景,都是很好的。方老板那种久经世故,历尽艺人辛酸,因而在解放后俨然成为主人的情景,也给了人一种对于新生活的自信力。饰方太太的沈浩同志,和饰孟小樵的江水同志的表演是成功的,他们使我们更加觉得旧社会中那种不事劳作的老板娘,与标榜着“文人”、“名士”,实际上是下流无耻的帮闲的可鄙。童年同志饰的向三元,和王培同志饰的丁副官,他们也是用意很深地去再现了那些专靠人血过活的鬼魅行尸。这个戏告诉我们:有人被解放了,有人被改造了,有人则落荒而逃。这结果便是增加了我们对今天生活的珍视,对于祖国的热爱。“方珍珠”说明了原来被人踩在脚下的人们,现在在新的国家中却变成了主人!因而他们是诚心诚意地热爱着自己的国家,诚心诚意地把后台的“周庄王之神位”,自动换作毛主席,朱总司令的肖像。
中国人民在各个方面的巨大而且深刻的变化,以及由于这种变化所显示出的力量,正在改变中国以至世界的面貌。让我们的文艺更加广泛深入地来描写这个变化吧!让全国人民都懂得这个变化所给他们带来的不再是眼泪和枷锁,不再是过去的“改朝换代”,而是幸福——从心眼儿和骨缝里所透露出来的幸福呵!
一月十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