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珍贵的友情——记美国朋友格兰尼奇与邓颖超同志的一次会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1-08
第7版()
专栏:

珍贵的友情
——记美国朋友格兰尼奇与邓颖超同志的一次会见
张雪玲
初冬的阳光,透过白绸窗幔照进人民大会堂的福建厅,明亮而柔和,给典雅肃穆的大厅增添了无比温暖的气氛。邓颖超同志怀着亲切的心情,等待着美国老朋友迈克斯·格兰尼奇和他的夫人的来临。
格兰尼奇,这位老朋友,他和中国人民的友谊已经经历了半个世纪。早在三十年代,他和已故夫人格雷斯受美共派遣,来到上海,创办英文周刊《中国呼声》,积极支持中国人民奋起要求抗日救国的运动,在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揭露旧中国社会黑暗腐败方面,起了巨大作用。当时和他在一起的还有史沫特莱和艾黎。从那时起,他与中国人民结下了始终不渝的友谊,而与当时在上海的宋庆龄同志关系尤为密切。鲁迅特为《中国呼声》写过《写在深夜里》一文,鲁迅搜集并出版的版画集第一版,就是由于格兰尼奇的保护而得以幸存。格兰尼奇走访鲁迅时还为他拍摄了珍贵的照片。
在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之后,1971年,当格兰尼奇和夫人格雷斯重访阔别三十多年而无时不在思念着的中国时,这古老大地上翻天覆地的变化,曾使他们涌出多少欣喜的泪水啊!那年,敬爱的周总理会见了他们,语重心长地希望他们为促进中美人民的友谊继续多做工作;宋庆龄同志请他们留下来长住。但格兰尼奇认为他们回去更合适。他们回去了,在美国驾着汽车到处宣传新中国。格兰尼奇,正如周总理所希望于他的那样,十多年如一日,一直为促进中美人民友谊不懈地努力。
“亲爱的老朋友,你长期为中美两国人民的友好事业作出很重要的贡献,我们感谢你。”今天,当邓颖超同志握着格兰尼奇的手,表达中国人民的心意时,老人摇摇头说:“不用谢啊,这是我应当做的,是我愿意做的。因为,在我心目中,中国革命是地球上最伟大的革命……”
如今,格兰尼奇已是87岁高龄了,但依然精神矍铄,半秃的头顶,宽阔的前额,一小撮山羊胡子,幽默而热情。
能见到邓颖超同志,老人感到由衷的高兴。他感情深挚地向邓大姐讲述了1971年重访中国时同周总理会见的情景。在众多外宾中,周总理一下子认出了他,又是怎样热情地特意请他坐到身边,怎样和他亲切交谈……。温馨的回忆,把大家带到昔日为真理而献身的美好憧憬和怀念中。象友谊的甘泉在心头潺潺流淌,宾主的思想感情是那样融洽。他们追怀着共同的朋友:宋庆龄、斯诺、马海德……。格兰尼奇曾鼓励过一些青年学生去延安。正是在他鼓动下,经过宋庆龄同志的介绍,马海德去了陕北。
“马海德,我那时告诉他,在中国内地,有一支为人民的军队,他们需要医生,你去那里,会比你在上海有用的多”。老人兴致勃勃地讲起了马海德去陕北的经过。
老人接着说,那时,我把我的大衣脱下来给了他。他一点中文也不会讲,怎么办?我说,你就记着“同志”这两个中国字,有了这两个字,你到哪里都能通行无阻。说到这里,老人轻声笑了:“不管怎样,马海德穿着我的大衣,凭着‘同志’这两个字,去了保安”。
“对,饮水思源,让我们干一杯。”邓颖超同志举杯说。她,道出了大家的心意。
老人的话题,很自然地又转到了好友宋庆龄。三年前,他在北京过生日时,宋庆龄同志给他的贺信中无比亲切地称他为“挚友”。确实,对这个称呼,老人是当之无愧的。
历史,追溯到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后,正在上海的宋庆龄接到电话,恫吓她:要是蒋介石在西安被杀,那么,在上海第一个被杀死的就是你。在她住宅门口,密布着便衣打手。寒风萧瑟,宋庆龄在半夜把这些情况打电话告诉格兰尼奇。格兰尼奇当夜就要去看她,但宋以十分镇静的声音告诉他:“夜深了,明天早上来吧!”次日一早,格兰尼奇和格雷斯来到宋宅,只见门口站着许多彪形大汉,便衣下面,隐隐露出枪支。格兰尼奇夫妇正气凛然,穿过这些杀气腾腾的家伙,按约好的暗号敲门进去。格雷斯当即在宋宅住下来陪伴宋庆龄,格兰尼奇虽因《中国呼声》周刊的出版经常奔忙,但一有空即来宋宅。就这样,格兰尼奇和格雷斯在那紧张的日日夜夜,陪伴、保护着敬爱的宋庆龄同志……
“我们对此十分感动。”听着,听着,邓颖超同志深情地说。
一个月后,一位地下党员告诉格兰尼奇,在那些紧张的日子里,地下党也在尽最大努力保护宋庆龄同志。
时间啊,在老朋友欢叙时刻,总嫌跑得太快了。当格兰尼奇告别时,邓大姐祝老人健康长寿,为中美人民的友谊作出更大的贡献。
老人走了,午后初冬的阳光,依然明朗、和煦地照耀着大厅,老人娓娓长谈留下的动人故事,仍然萦绕在人们脑际。这令人激动的友谊故事,自然会使人引起更加广阔的联想:中美人民友谊的长河,象长江,象密西西比河,永远奔流,是不可阻挡的啊!(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