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绿茵场上多坎坷——1983年中国足球运动得失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1-10
第3版()
专栏:体坛综述1983

绿茵场上多坎坷
——1983年中国足球运动得失谈
本报记者
好几年了,每到回顾体坛,中国的足球总是最难下的一笔。奥运会预赛受挫折,亚运会上遭淘汰,世界杯外围赛吃了亏,鱼尾狮杯赛上竟连新加坡队也踢不赢。败绩,使盼望中国足球早日腾飞的人们焦虑不安,议论纷纷。有的人已经泄了气,断言中国足球一年不如一年;也有人认为离冲出亚洲仍是一步之差,只是运气不佳。究竟应当怎样看待中国足球的成败呢?
1983年5月,中国足球队经过调整,重新组建起来。新的国家队队员有朝气,有拚劲,体力好,技术上有一定特点,三名年仅20岁的新手李华筠、柳海光、贾秀全和李辉等人入选后,加强了某些位置上的实力。半年多的时间里,他们踢了28场公开赛,战胜过澳大利亚、南朝鲜、波兰和伊朗等强队,逼和了来访的法国、苏联和巴西等对手,取得14胜7平7负的成绩和长城杯赛冠军。但是,这支被人们寄予很大希望的国家足球队在重大国际比赛的关键场次和明显占有优势的比赛中却输了球,在全国观众当中引起很大震动。比赛的胜负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如果说曼谷之战,中国队实力无明显优势,队员参加全运会后集训只有二十几天,又遇天降暴雨,未能出线情有可原,那么,在鱼尾狮杯赛上无风无雨,一直压着对手打,却赢不了新加坡队,无论如何说不过去。这支队伍的不成熟和不过硬,显而易见。
中国队在亚洲是数得着的强队,同科威特、南朝鲜、伊拉克等劲旅属于同级水平,为什么在冲出亚洲的道路上屡受挫折?究其原因,首先是思想上始终没消除以往大赛失利的阴影,临场心理状态不好,技术发挥不稳定。其次,整体攻防意识差,缺少禁区内急停急转、抢点和破门的本领。此外,中场核心队员和重炮手奇缺,年轻的防守队员也有待成熟。这些问题最终得到全面的解决,中国足球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才有较为可靠的物质基础。
中国运动员一怕对手紧逼,二怕对手密集防守,似乎已成定论。上届世界杯预赛,新西兰队就是用先逼出去,领先后再缩回来的办法,淘汰了中国队。从1983年中外足球队交锋和第五届全运会来看,我国运动员的上述弱点改进还不大。现代足球运动攻防发展的方向,要求运动员具有在快速运动中准确无误地传接球的本领,在对方禁区内能够打出巧妙的穿插和短传配合。我国足球竞赛制度和训练工作的改革,应当鼓励运动员在这些方面得到锻炼,真正起到练兵的作用。
1984年,中国足球队将参加印度尼赫鲁金杯邀请赛、中国长城杯锦标赛和亚洲杯赛,中国青年队将参加争夺世界青年锦标赛出线权的亚洲青年锦标赛。认真打好这些比赛,在实战和训练中使年轻队员尽快成熟起来,无疑可以增强信心,鼓舞士气,为争取在1985年的世界杯预赛中冲出亚洲创造有利条件。
可喜的是,过去的一年里,各地较好地重视了足球运动的基础建设。全国16个重点城市中,上百万群众经常踢足球,仅上海就开展了有10万小学生参加的踢小橡皮球活动。
新的一年开始了,人们关注着足球健儿的努力,盼望着他们取得新的突破。(附图片)
在第五届全运会足球决赛中,上海队前锋李国良带球突破,被广东队守门员杨宁扑救解围。 新华社记者 程至善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