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苹果市场的反常现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1-13
第2版()
专栏:

苹果市场的反常现象
本报记者 刘霄
编者按:去年苹果丰收,人们高兴,满以为可以吃到数量多、质量好、价格便宜的苹果了,事实上恰恰相反,今年不少省市的苹果市场并不好,质次、价高出人意料。丰收之后消费者没有得到实惠,国家企业又受了损失!这是值得令人深思的反常现象。
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通过这件事情所反映的经营部门的问题,却带有一定的普遍性。长期以来,我们的经营部门对于所经营的商品,少了不行,多了也不行。海带问题,花椒问题,蜂蜜问题……一个时期喊少,一个时期叫多。这样一种状态,怎么能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呢?怎么能适应农村商品生产大发展的需要呢?从经营部门本身来说,这种状况,如不改变,不是日子也很难过吗!
去秋,报纸、电台连报佳音:全国苹果大丰收,总产达到310万吨,比1982年增产27%,山东、辽宁两大苹果主产区产量均创历史最高纪录。广大消费者满以为可以吃上优质、便宜的苹果了。可是事与愿违。看看今年的苹果市场,情况却是出乎意料!
首都的消费者反映,元旦前夕,他们想买些象样的苹果送礼实在难,商店里几乎到处都是外观不雅、带“病”带伤的残次品,而且价格极贵:浑身疤痕的“黄香蕉”一斤卖到五角六分,比核桃略大的“小国光”一斤卖到五角三分,个头较大、颜色稍好的“红香蕉”,一斤则要卖到六角六分。北京的情况决非个别。据了解,全国各地的苹果价格普遍比往年提高一个等级,而质量则普遍比往年下降一到两个等级。
按理说,在去秋苹果大丰收以后,苹果价格本以不动或略降为宜。可是有关部门却作出了价格上调的决定。收购价、调拨价、零售价均有提高,致使每斤苹果的初期零售价格要比1982年同期增加一角以上,而末期零售价格预计将比上一年同期增加一角五分以上。至于为什么零售价的提高大大高于收购价的提高,那就只有请有关部门来回答了。
苹果质次价高,消费者自然不愿问津,全国几乎所有销区都出现了滞销现象。据统计,北京市1983年11月份苹果销售500万斤,比货源不足、控制销售的1982年同期反而少销200万斤,更比计划销售量减少700万斤。黑龙江省群众素来有冬吃苹果的习惯,苹果销售量一向很大,今年却一反常态,苹果销售量剧减。群众不满地说:今年的苹果是供老人、孩子及病人享用的,一般人吃不起。
质次价高造成全国性苹果滞销,不但占用大量资金,而且经营部门亏损相当严重。去年9月,天津调入2,192万斤国光苹果,因为烂坏和价高难销,不得不临时降价处理,一次损失400多万元。从去秋苹果上市到去年年底的五个月内,京、津、沪、黑、吉五大销区由于同一原因而造成的亏损已达上千万元,目前亏损尚有继续增加之势。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有关方面认为,这反映了产供销各个方面的问题。教训要总结,但当前的问题是,要早日拿出办法来解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