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丹麦大选前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1-13
第7版()
专栏:新闻分析

丹麦大选前后
江建国
1月10日丹麦提前举行大选。结果四个执政党总共获得76席,比上届增加11席,但仍未能在全部179个议席中超过半数。反对党社会民主党比大选前减少2席,但仍为议会第一大党。舆论认为,保守人民党联合政府继续执政已成定局,但执政过程中还会遇到重重困难。
这次大选是两年多来的第二次大选,其直接原因是政府提出的1984年财政预算在去年12月被议会否决。近年来,在西方经济危机的冲击下,丹麦政局动荡,政府更迭频繁。1981年12月上届大选后,在议会占有席位的政党就有9个之多,选票和议席分散,很难形成稳定而有行动能力的多数。最初由社民党在另两个小党的支持下组成社民党少数派政府执政。不到9个月三党就因政见不合分道扬镳,社民党被迫将政权交给以保守人民党为主的联合政府。这样,自1901年以来一直在野的保守人民党第一次进入政府。
保守人民党联合政府执政15个月来,由于在议会179席中仅占65席,地位脆弱,步履艰难。在涉及到对北约部署美国新式中程导弹这样的重大问题上,政府受到在野党主要是社民党的强大压力,不得不让步。1982年12月,丹麦议会通过决定,冻结支付为北约部署中程导弹所需的款项。1983年议会又两次通过决议,要求政府积极反对在欧洲部署任何新导弹,主张把英法核导弹纳入日内瓦谈判范围,并设法延长日内瓦谈判期限。这些决议明显与丹麦这个北约成员国所担负的义务相违背,在北约组织内曾引起很大的反响。
议会多数与政府在安全政策上意见相左,本来是会导致政府垮台的,但这种局面却被保守人民党联合政府容忍了。其原因在于导弹问题对丹麦来说毕竟是第二位的,当务之急是调整经济、渡过难关。保守人民党联合政府决意利用执政地位推行自己的经济紧缩政策。
长期以来,丹麦一直靠借贷来维持它的福利制度。在经济发展比较顺利的年代,问题显得不那么严重。但在近几年世界性经济危机中,丹麦借新债不易,还旧债也难,财政危机和生产萎缩并发,福利制度难以为继。1982年保守人民党上台时,预算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9.2%,失业率达10%。保守人民党执政后大幅度削减公共开支,限制工资增长幅度,同时改变以前历届政府贬值货币的做法,采取措施稳定丹麦克朗的汇率并降低利率,以防止资金外流和促进国内投资。这些政策既是出于迫不得已,同时也是恢复经济的客观需要。它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福利政策带来的沉重的财政包袱,有利于经济复苏。1983年经济发展比预料的要好。国民生产总值估计增长2%,工业投资估计增长5%。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外贸自1959年以来头一次出现盈余,国际收支逆差由1982年的190亿克朗降到110亿克朗。通货膨胀率由1982年的10%降到5%左右,而且私人消费和公共消费分别都有一定增长。舆论界对今年经济也普遍表示乐观。
当然,经济恢复的成绩是以减少福利为代价取得的。反对党社民党正是抓住这一点抨击政府的经济政策。去年12月政府提出今年的财政预算草案,准备继续执行紧缩政策,社民党一反过去数年丹麦独特的政治传统,对预算草案投了反对票。而另一个反对党进步党则认为这些措施还不够严厉,主张再砍掉100亿克朗的开支,同社民党客观上结成反政府的同盟,导致政府垮台,不得不通过举行新的大选寻求出路。
这次大选的结果表明,更多的选民倾向于接受保守人民党联合政府面对现实的经济政策,希望能把丹麦的经济发展建立在稳固的基础上,靠借贷维持福利制度的老办法对选民逐渐失去了号召力。目前西方经济普遍回升,在这个有利的条件下,丹麦新政府有可能促使经济进一步朝好的方向转化。但是,积重难返的财政困难和西方普遍存在的失业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扭转的,执政党的地位依然脆弱,也预示着前途仍然坎坷不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